清代末期后期的鲁绣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清代末期英国传教士詹姆土•马茂兰和他的妻子来到烟台,创办培真学校,学习欧洲抽纱和刺绣工艺,生产抽纱刺绣工艺品,又通过栖霞、福山、蓬莱等县的花边庄发原料,收成品,组织棒褪花边、被子花边等出口,带动了胶东地区刺绣的发展。欧洲抽纱和刺绣的传入,为胶东地区鲁绣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也改变了胶东烟威地区传统鲁绣的风格。
建国以后,政府大力扶持和保护鲁绣,以济南、青岛、潍坊、烟台、威海等城市为中心,带动全省的鲁绣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传世之作。建国后成立的济南刺绣总厂和鲁绣研究所,牵头组织发掘、发展鲁绣,在挖掘和继承“鲁绣”的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与画家合作,相继完成了许多鲁绣作品。1959年云集济南的山东各地刺绣艺人合作完成了陈列于人民大会堂长1S米的大型六扇座屏《百蝶图》、《百菊图》;1964年制作了毛主席手书诗词《采桑子.重
阳》大型绣屏,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山东厅;1979年2幅《周总理的睡衣》大型发丝绣分别珍藏于日本和周总理纪念堂;1988年大型座屏发丝绣《竹林七贤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国家金杯)。建国后的烟威地区,通过与欧洲抽纱绣品的结合,鲁绣有了新的发展,工艺技法丰富多采,抽纱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褪花边、手拿花边、网扣、勾针等,在国际市场上均享有盛誉。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