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境内的彝族有撒尼、黑彝、白彝、彝亲、阿细、阿彝子等六个支系,各支系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同时,在石林附近的北大村乡大塘子、路美邑乡小滑坡、鹿阜镇、大可村和圭山乡糯斗等村寨,也居住着苗族和壮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在这里,服饰成为彝族、苗族和壮族等民族的特定符号,人们都可以通过他们的服饰来判断其民族属性。同时,撒尼人的头饰、三角片、羊皮披背、围腰、腰戴、麻布褂、火草衣等,早己成为撒尼服饰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再把服饰的色彩、图案甚至是针法等其他服饰系统符号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石林
撒尼人服饰的独特韵味。这也进而成为撒尼人与其他彝族支系的识别标识。所以石林地区的撒尼人服饰还起着区分族内不同支系的符号作用。石林地区的彝族与其它地区一样,由于阶级社会等级的分化,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不同身份的人穿戴不同的服饰,而且连服饰的颜色也成了区分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符号。彝族以黑为尊、为贵,彝族服饰上的黑色不仅在色彩上有鲜明的等级特点,在质料、款式上也有严格规定。彝族中所谓黑彝、白彝的内涵是,高贵的阶级为“黑’夕,低贱的等级为“白”。这了所说的“白”彝,是指相对于黑彝的其他几个彝族支系。首先,从黑、白彝服饰的衣料来讲,存在着显著差异。以往黑彝妇女的上衣布料大多用汉人的丝绸、毛料、棉布等;白彝妇女则主要用自织的麻料、羊毛、火草等来缝制,或者用粗麻布去换青布回来缝上衣。从佩戴的饰品来看,黑彝妇女可谓是穿金戴银,银耳饰尤为突出,有五、六条配有圆坠的银丝链向下垂着,走起路来很是摇曳别致。从彝族人最重视的帽子上来看,除了大都采用银泡、吊铃、珍珠、贝壳外,黑彝还戴上一块银制的等腰三角形头饰,再钉上银链等贵重饰物。一顶黑彝帽子可以值一千五百多元人民币。再者,黑彝妇女的上衣颜色以黑色为主,通常是黑白、黑红搭配。最后,从款式上来看,彝族各个支系的上装尽管存在差异,但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裙子和裤子。传统上黑彝等级的妇女穿的裙子褶子多、裙长及地,走起路来摇曳多姿或者穿长裤;而其他支系的彝族妇女穿的裙子或裤子(小口)就短得多了(长不过膝),主要便于劳动。撒尼妇女穿非
常宽松的宽档大口裤;在服饰上,阿细与撒尼有着较大的差异,①尤其表现在裤子上。阿细妇女穿的裤子短及膝部,并且非常狭窄。据了解,在老一辈中阿细男子是穿右枉的上衣,穿裤腿极窄的裤子,并包黑布包头,但撒尼妇女的裤子却极其阔大,走起路来摇摇拽拽,如同裙子。②阿细妇女身着的裤子却是紧身,小裤口的,而且长至膝下一点点;彝亲妇女下装着短裙(至膝),一般缝合在白麻布的裙腰上;白彝妇女下装着青布中口裤;据说,主要居住在石林北大村的阿彝子是从黑彝中分化出来的,而且是从玉溪易门、昆明宜良等地迁徙过来的,因此,服饰上与上述几个地方的无异,而且与黑彝妇女的下装一样,为长裤,只不过裤口为中。不难看出,石林周边地区各个彝族支系传统服饰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婚姻集团。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