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少数民族”服饰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从明初洪武时期开始,大量的江南移民通过屯垦戍边的方式来到云南,因此也把江南的民风民俗带到云南,服饰穿着便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提到自己的祖上都说来自南京柳树湾。为了探究昆明呈贡地区的汉族妇女服饰是否与江南妇女服饰有渊源关系,先来简单梳理下历史上江南地区水乡妇女服饰的概貌。
在以江苏吴县胜浦、甪直、唯亭、周庄等地为中心的吴中水乡,一些女子服饰至今保留着江南特有的色彩典雅的传统服饰风貌:头戴包头,身穿大襟纽攀布衫,腰系白束裙,外罩青束腰,脚蹬百纳绣花鞋,映衬出水乡女子艳而不俗的迷人风韵。“青莲包头藕荷裳”一直是江南水乡女子留给世人的印象。 (图 8、9)明初安定兴盛的社会环境为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时始俭终华的社会风气体现在妇女服饰上,如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云:“留都妇女衣饰,
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江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
生活富庶,人性柔慧,服饰呈现出精细、恬静、温婉的面貌。而劳动妇女的服饰也在社会发展中日益趋向合体和朴素。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曾作诗云:“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云”,诗中描绘的即为当时的江南水乡女子,“茜裙”是水乡女子在田间劳作时穿在裤外的短裙,其形式大概与现在江南水乡女子所穿的“作裙”如出一辙。另有清人戴九灵诗中描绘的水乡女子田间劳作时的情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
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青袱,即包头巾子,裙翻,则是指短裙随着插秧动作而翻动的
飘逸。可见,明时已经奠定了后来江南水乡女子服饰的雏形。到了近现代,江南水乡一带女子服饰更加完备,色彩淡雅、细腻柔和,其有特色的服饰形制如下:
包头巾 棱角分明的包头巾是水乡女子服饰的典型标志。它的形式感和构图都非常独特,
引人注目。戴上端正的包头外形呈三角形,故称“三角包头”(图 10)。姑娘的包头多花布做成,也有戴青底白角或蓝底白角的包头。中年妇女则戴黑底青角或蓝角包头。上年纪的妇女戴全黑包头。为防治包头被风吹散,妇女们在包头的中间缝上一条用绒线编织的两端有流苏的带子,用它缚住头发团。相传包头起源于吴王阖闾时代,那时姑苏一带普植莲荷,吴王看到湖中采莲姑娘为遮日挡雨,随手摘片嫩绿的荷叶折成船形,两头用竹片固牢,戴在头上,感到十分新奇有趣。回宫后命宫女用布仿制戴在头上,以助雅兴。这种原始包头流入民间.经不断改革终于成了现在的式样。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