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女子的撑包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撑包 今江南女子的眉勒也叫“撑包”, 在形制上与古制“眉勒”相似,通常形状窄而狭长,可分为两种。一种宽约 4 cm ,形状无起伏,至两端形尖。另一种较宽且有波浪状起伏,高处 7、8 cm ,矮处 4、5 cm;两端形钝,也有 2~5 cm 不等的宽度。有时正中位置用线和织物扎出一个凸起的“宫”(方言) ,目的是撑起即将盖到头上的包头巾的前沿。也可不做“宫”,而用一根细竹竿照样将包头挑起。“撑包”都是黑色,有单有夹,平时用棉制,新娘则用丝绸制,布料中间可完整可拼接。大襟拼接衫 典型大方紧身适体的大襟上衣,勾勒出了水乡姑娘苗条的身姿。上衣的用料为普通棉织花布,款式为大襟、纽攀、小袖。其袖之小握了拳头便难穿上。拼接衫多为阴丹蓝色或淡蓝色,壤白边, 钉白色直角钮。袖头或长或短, 大多拼接一段印花或异色面料。此外,衣衫上也常采用拼接的手法,拼接的面料不同, 色彩及花纹不同, 形状及大小也不同,使款式、色彩较为单调的衣衫充满生气, 各不相同。襦裙、褥腰头 水乡妇女在短衫和裤子外,会围上襦裙和褥腰头。襦裙多用普通深浅布缝制,长约一尺三寸,将幅宽两尺四寸的布料裁成三幅。其中一幅分成两片,分别与另一幅拼成三尺六寸宽的两片,相互交错叠压各六寸的幕面,在腰部两侧折细裥一百余个,然后与两寸宽的腰相连,做成一尺五寸长的短裙。腰两侧订两根四尺长一寸宽的花布带,春秋两季穿得襦裙色俏而艳,有蓝白相拼的襦裙,夏天穿得色淡、料薄,还有白布和黑绸做的,冬天的色深质厚,保暖性好(图 12)。老年妇女的襦裙较中青年的长,约两尺左右,褶裥也较简单,采自《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p45褥腰头是束在襦裙外的围裙,用两种颜色的布分两块拼接而成,经由刺绣精美的穿腰及绒线编织的蛇头带紧扎于腰后,自然悬垂飘动,具有护腰、装饰、保持襦裙清洁等作用。褥腰头多用两种颜色的布分三块拼成,中间一块布为长方形,长一尺、宽八寸,两边用浅色布裁成梯形与之相拼,做成上宽一尺、下宽一尺二寸的褥腰头。下层略呈弧形,边缘滚细秀滚边,里面为贴边,上接两寸宽的腰,将腰两端用纽扣与“穿腰”相连接。穿腰分左右两块,为长方形。长六寸,宽两寸,除面料、裹布之外,中间还垫布数层使其平整挺直,同时刺绣精致美丽的花纹,有海棠、梅花、莲藕、鱼、蝴蝶、寿字等花卉吉祥纹样(图 15)。穿腰两头钉纽扣,分别于褥腰头和绒线编织的蛇头带相连。褥腰头穿于襦裙外,腰头和绒线带成为水乡妇女腰间十分美丽的装饰。
绣花鞋 水乡妇女有穿绣花鞋的习惯。绣花鞋有“扳趾头” (船型)(图 16)和“ 猪拱
头 ”(图 17)两种。前者鞋头尖而上翘,颇似水乡特有的、带有小蓬的舢板船的船头部位
造型,整个鞋型也类似这种船的的流线外形,这种船型绣花鞋穿着适应性很好,鞋底很有
特色,是“两段底”,在鞋底的前半部分装上一块由细布经过密扎加工后,呈三角形状的薄鞋尖,鞋尖上翘,走路轻巧利索,多为青年妇女穿用,后者头扁圆且略微上昂,故形象得称为“猪拱”绣花鞋,形制和结构特别,多为老年妇女穿用。鞋子均不分左右,也许是出于制作方便的需要,或是民间风俗的需要。鞋面上的绣花图案以花卉纹样为主,青年妇女多用“茉莉”、“芙蓉”、“梅” 、“菊”等花饰, 中年妇女用“梅 ”、 “兰” 、“荷花” 等纹样.谚语说:“苏州街--雨后看绣鞋”。绣花鞋的鞋后跟上方钉有一块半寸见方的双层绣花小布,以利穿鞋,这也许就是原始的鞋拔了。胸 兜 盛暑期间,妇女在阴凉处劳动或晚上乘凉,不管是姑娘还是妇人都穿自己缝制的花布胸兜。胸兜用 1 尺见方的菱形花布或草包布做成,将其上角折下,左右系上 l 条半圆形的环带,套在脖子上。胸兜的左右两角各系 l 条带子,相结在后背上。这质朴无华的胸兜给人以柔和圆润的动感。整套水乡妇女服饰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它随水乡妇女千百年来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日臻完善。它给人的印象是鲜艳悦目而不刺眼;色彩和谐而不单调,质朴庄重而不臃肿;棱角分明,线条清晰,典雅大方,飘逸洒脱。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