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屯堡服饰形态的女子服饰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清代是安顺屯堡人口大量流动的时期,屯堡服饰正是于此背景之下充分地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且相比明代而言,此时逐渐有文献资料提到安顺屯堡及其服饰状貌,这也为我们追溯屯堡服饰变迁提供了便利。清代成书的《安顺府志·卷之十七·地理志·物产》记载着安顺府专产有各色布匹,有五色扣布、顺布、紫米草布、椒花布、棉绒、葛布等诸多品种,清代时,安顺一带织布、染布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五色扣布“有桃红枝、红扪青、漂白、月蓝、官绿等色,可匹苏松”。拥有如此先进的织染工艺,其服饰形制、装饰及工艺等也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氛围,在此环境中,屯堡人的服饰不免会受到相对更为先进元素的影响。
比起明代,清代有关屯堡服饰的文献记录多了起来,将其与现代的屯堡服饰相比较,除大致相似的宽袖长袍、围腰、腰带之外,最显著的区别是对屯堡女子发式的描写。一些清代成书的文献资料是这样记录屯堡女子发式的,如《安顺府志》:“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咎,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从其记载来看,发分三绺基本与现在屯堡妇发髻的梳法相近,但“长簪大环”的说法似乎与现在的发式不同。此时关于屯堡女子发式记录还有“挽髻于顶”的说法,如《贵州通志·土民志》:“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
女子挽髻于顶,与各族迥殊。”以及,《伊东忠太见闻实录·清国 II》记载:1903 年 4 月,
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访问平坝县时所见的“凤头苗”,其服饰装扮为“女子的额前发奇特,
发髻特别大,多不缠足。”伊东忠太在与镇宁知州笔谈时,该知州曾写下:“凤头苗,头裹
五色布,高而尖,身发前扎,往上梳。”
②这种“挽髻于顶”的发式与现在的屯堡妇女发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所有文献中均未提及屯堡妇女将前额部分头发拔掉的习俗,而从摄于 1906 年的屯堡人照片(第 38 页图 23)中可看出,其妇女前额头发似乎并未有拔掉的迹象。可见,屯堡女子所梳发髻并非一贯如今,而是逐渐变化后才确立起来的,同时,屯堡人这种整齐划一的从众之举,也为她们服饰的保留、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除发式之外,一些文献中描绘的屯堡女子服饰形制与如今基本相同,如《百苗图詠·卷五·凤头鸡》云:“凤头鸡……男子衣服与汉人同,女子燕尾梳于额前,状若鸡冠,头披青带,腰系大带,足缠百布,善织带子。衣尚青,妇女不缠足,耕田。”
①清代时的屯堡服饰更多的是受到了后来汉族服饰的影响,这其中不乏满族服饰元素,最为明显的当属盘扣的使用、女子大袖衫子镶嵌的边饰。传统汉族服饰直至宋代时,仍多以绳带系结,大约元代时,开始衣服上开始出现以扣系结的方式,其形制是以布制成纽襻、金属为扣,可见,纽扣最先被应用于少数民族服饰上。明代时纽扣更多地出现在衣服上,但以带系结的方式也还在广泛使用,并且出现了一种纽扣与绳带结合的系结方式,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清代时,满族的袍服形制相对更为适体,因而,纽扣被大量使用,逐渐代替以绳带系结的方式。盘扣是以布料盘制成套的纽扣,清代时发展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在服饰上广泛的使用,而屯堡服饰中也逐渐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字盘扣。屯堡服饰在不断吸收其他服饰合理元素的同时,逐渐改善着自己的功能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清代,屯堡女子大袖衫的边缘装饰依旧保持着较为简洁的形式,并逐渐将这种简洁的缘边装饰于袖口。明代袍衫袖子较长,为了方便有将袖口向上折起的服饰习俗,从拍摄于1906 年的屯堡老照片(第 38 页图 23)中看到,此时大袖衫的袖口还没有如今的这种装饰形式。然而在天龙屯堡见到了一件颇为古老的大袖衫,它的袖口已经是双重挽折的装饰形式了,这件衣主人称其历史已逾百年。由下页图 27 可见,袖口的这种创造大致出现在清末、民初之际。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逐渐有了成品绦子花边,一种民间广泛应用的、纹样简洁的花边也被使用到屯堡女子的服饰上来,并且被固定沿用下来,几乎成为她们服饰的标志,。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