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安顺屯堡的形成来看,最初的屯军大多来自明代江南各省,这也表明明代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民间服饰,对于屯堡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次,明代的屯堡人置身于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中,自明初洪武十五年普定卫初设,直至清康熙年间普定、平坝、安庄三卫被尽数裁撤,期间约三百年时间,安顺各屯堡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持续不断。对于屯堡服饰而言,这种社会环境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屯军一到安顺,便占据了良田沃土,迫使原来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被迫迁徙,这种以武力划定区域的方式,立即招来纷纷反抗。另一方面,少数卫所官军自恃地位优越,时有仗势凌人之举,逐渐激化了屯军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仅《明实录》记载安顺一带当地土著民族烧杀、进攻屯堡事件就达二十多次。屯堡村寨的封闭格局也充分说明这种情况,典型的屯堡建筑以防御功能为首,既有碉楼哨岗、枪眼箭孔,内部有学校、寺庙等公共活动场所,屯堡之内以巷道将各家连接起来,而屯堡与屯堡之间则以驿道相连,形成了一个内部互通、外界封闭的生活空间,以抵御外部的巨大压力。同样也正是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区环境内,屯军及其家眷的服饰才能够得以形成自己特有的面貌,并不断传承下来。此后,明朝政府采取了怀柔政策以缓和矛盾,招抚当地土司、使其臣服于朝廷,此后,当地少数民族则开始受到来自土司和政府屯军的双重压迫。虽然战火得以逐渐平息,但当地土著民族和屯军之间的感情并不亲近,除了偶有商品交换之外,几乎是素不往来,他们之间的服饰更是各成一派、互不相融。
再次,除了外部矛盾,实际上,卫所制也存在着巨大的内部矛盾,一方面由于军户永不得脱籍,因此卫所官吏对此有恃无恐,对屯军的剥削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卫所屯军所缴纳的税粮要重于普通民户,且随着屯田被官吏侵占,军户们则是“虽有屯田之名,而无屯田之实”,不得已要另谋出路。明代中后期,安顺各卫所内军户逃亡现象日趋严重,走投无路者甚至潜入土司治地,甘愿充当佃户,后逐渐融入到少数民族中去。面对着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屯堡内生活着的妇女们的服饰根本无法以鲜艳绚丽的色彩和花哨夺目的形式出现,她们随时面临着失去亲人的可能,因此,才会有“提前戴孝”即婚后戴白头帕的习俗,才会有儒道释合一、偏重功利色彩的宗教信仰习俗。同时,屯堡内的妇女自身也面临险境,因此某些极端条件下,她们甚至会扮作男装才敢到田间去劳作。这样一来,屯堡服饰中简素的装饰风格则更易理解了。
最后,明初安顺一带的卫所确立之后,除军士及其家属外,其他汉族移民的迁入较为缓慢。明代安顺屯堡的后来移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招募的流民填充进屯堡,二是明代后期陆续来到这里的谋生的商人、农民等。应该说这一时期后来移民,对于屯堡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较小。
从明代屯军所处的总体环境来看,屯堡服饰之形成所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屯军祖居地服饰的状貌的影响;二是自然环境的改变,致使服饰上的适应性变化发生;三是屯军面临生活困境时的压抑心境在服饰上的表现。可以说,在远离主流汉族社会氛围的特殊环境中,明代的屯堡服饰更多是受到安顺自然环境及屯军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屯军祖居地的服饰形态。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