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明代江南地区服饰也有与众不同的地域、人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富庶的物质生活为其追求华服美饰提供了条件,其服饰风尚成为他人争先仿效的对象,这部分主要是指江南地区的城市居民的服饰装扮。
明代李淦《燕翼篇》:“天下唯扬州郡邑,服饰趋时,自顶及踵,唯恐有一之弗肖。”民间也有谚语:“苏州头,扬州脚”,可见明代江南地区的服装装扮是当时社会服饰潮流的引领者。
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云:“留都
①妇女衣饰,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藄之工,无不变易。……当其时,众以为妍,及变,而向之所妍未有见之不掩口者。”在江南各地服饰争相以新奇多变的式样、华艳炫目的色彩及装饰引领社会服饰风尚之际,甚至还出现了男装女性化、女子着男装的奇异装扮。如《崇祯长编》记载:“承平既久,风俗日侈,士庶服饰僭似王公,耻俭约而愚贞廉,男为女饰,女为道装。”
二是江南水乡劳动妇女的服饰不同于城市居民,而更趋朴素、合体。江南水乡各地河道纵横如蛛网般稠密,有“水乡泽国”之称,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生活富庶,人性柔慧,其服饰则呈现精细、恬静的面貌。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曾作诗云:“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云”,诗中描绘的即为当时的江南水乡女子,“茜裙”正是水乡女子在田间劳作时穿在裤外的短裙,其形式与现在江南水乡女子所穿的“作裙”如出一辙。另有清人戴九灵诗中描绘的水乡女子田间劳作时的情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青袱,即包头巾子,裙翻,则是指短裙随着插秧动作而翻动的飘逸。参照现代水乡服饰,它们都同样呈现出精致细腻、淡雅细丽的服饰面貌,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三是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劳动妇女,江南女子细腻温婉的性格特点,使她们形成了相同的服饰审美情趣,即偏爱淡雅的色彩、精致细丽的装饰等。这一点主要反映了地域文化对服饰审美面貌的影响,称为以吴文化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其文化艺术呈现出灵巧、精致的面貌,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型文化。生活于此的人们历来“性柔慧,奇技出巧”,经过历史的锤炼,这种特征愈加成熟,在其各个文化艺术领域都有所表现。明代江南服饰在色彩及装饰等方面,都体出这种文化特征的影响。如,紫阳道人《续金瓶梅》第二十六回,其中所描绘董玉娇的衣着:“上穿一件月下白透地春罗,衫底是桃红绉纱女袄,系一条素白秋罗湘裙……丫头银瓶,一身淡色衣服——不消二日,学成了扬州打扮。”可见,颜色素雅、清淡俏丽,正是当时江南地区服饰的审美特征。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