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族节日服饰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北京的回族来自全国各地,外来的回族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与北京本地的回族在民族服饰文化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考虑到北京回族复杂的组成,此研究中将现在生活以及工作在北京的回族都囊括在考察对象的范围内,但偏向于北京本地的回族。这样有利于分析族群内部不同文化群体对的服饰文化的影响。服饰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按照 TPO 原则
,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都需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这就赋予服饰以不同的意义,使服饰可以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用来交流。服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服饰的实际穿着的场合是分不开的,穿着场合的改变,用途也会改变,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认知影响服饰文化的变迁。考虑到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对于北京回族服饰现状的调查,根据“穿着场合”进行分类。
北京的回族是生活在这大都市中的少数民族,相对于整个城市的主体文化,它的民族文化只是“亚文化”。在城市里人们现在习惯于用饮食上的差异来区分回族与其他民族,说明人们已经很难从日常服饰上区分出回族了,当然这一说法要排除那些宗教信仰虔诚的穆斯林。一般来说只有在过开斋节、古尔邦节以及圣纪的时候,或者是社区活动,小范围的集体活动中,还仍然能够感受到回族服饰文化的存在。每年过开斋节的时候,北京会对牛街进行交通管制,可以在牛街的大街上看到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的人。当然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穿戴民族服装的。而在其他的清真寺,则没有牛街这般热闹的过节场景,穿着民族服饰的人就更少了。
笔者曾三次在北京参加开斋节以及古尔邦节,在过节期间也随机调查过一些穿戴民族服装的回族以及没有穿戴的民族服装的回族。
接受调查的共 41 人,35 人是回族,另有 6 人是汉族。35 名回族中 18 人戴白帽子戴盖头,17 人则没有穿着任何民族服装。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 18 人的着装情况。这 18 人
中只有 7 人穿着宽松的外套或者是长衫,7 人中 5 个人的穿着明显都是平日商场中的“成
衣”,只是比较符合宗教规定。另外 2 人所穿的不太一样,一位为男性穿着的则是灰色的
大褂,一位是女性所穿的是纯白色的褂子,服装样式与西北地区的回族服饰有些类似。上
述 18 人除去这 7 人,剩下的 11 人只是戴白帽或者盖头,主体服饰没有民族特征也没宗教特征,甚至有一位回族同胞头上戴着盖头,却穿着高跟靴子和紧身裤。笔者同时也询问了
穿戴民族服饰的原因。在穿戴民族服饰的 18 人中,有 10 个人表示“一会儿要参加礼拜”,
8 人则表示“今天过节,节日要穿民族服装,才有过节的气氛。” 35 位回族里没有穿戴民
族服饰的 17 人中,有 10 人表示“带那个觉得别扭”,4 人说:“我不做礼拜,没有必要戴”,
还有 3 人明确表示“我不信伊斯兰教。”
从以上随机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回族观念中,回族的传统服装中宗教的属性更加强烈。笔者同时还发现回族中普遍接受了民族与宗教分离的观念。虽然笔者是选择节日期间做的调研,但是由于北京地区有很多的外地的回族,且从宗教信仰虔诚程度来看,西北或西南地区的回族较北京本土的回族更高。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北京本地的回族都不再过开斋和古尔邦节。在接受随机抽样调查的 35 名回族同胞中,有半数以上的回族至少在两代以内才开始定居北京,因此以上的调查只能分析出北京回族对其服饰文化存在态度和观念,而无法确定其是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那 6 名接受调查的汉族,基本都认为“回族现在不穿戴民族服饰比较可惜,本民族的文化还是需要坚持的。”但是如果在日常穿戴的话,即便是很熟悉的朋友,也会令他们觉得不舒服。甚至有一位汉族朋友开玩笑地说:“平时如果这样穿戴我会觉得他很神秘,或者可能跟恐怖组织有联系。”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仍然能够看出,在一些汉族的眼里,只有在民族节日的时候,盖头、白帽、长袍、大褂这样的穿着的民族性才被想起,而在平日,这样的穿戴首先传达的是宗教的信仰,而非民族身份的标志。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