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服饰文化与北京回族服饰文化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今天,影响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的不仅仅是西方服饰文化和受其影响的中国主流服饰文化。现代伊斯兰的服饰文化也是影响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的外在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在阿拉伯地区,民族服饰、宗教服饰与生活常服几乎是不分离的。这种民族服装随藩客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融入到中国的文化圈,必定要逐渐去掉那些明显的外族的特征。由于明清两代的 “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回族基本失去了与伊斯兰世界的联系,及至清代后期,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甚至开始出现类似于世袭掌教的中国化现象。这种“中国化”的过程在回族的服饰文化变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清末时期的回族服饰都已经不同程度的采用了汉族、满族或者周边少数民族的服装形制以及色彩偏好。北京的回族服饰更是如此,服饰的民族特征几乎消失,能够被保留下来的回族传统民族服饰都是那些与宗教精神息息相关的部分。其中最“顽固”的部分就是头饰,它被保留下来甚至成为民族身份的表征。
从清末开始,回族穆斯林们与阿拉伯国家开始有了一些交流,在交流中他们深感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差异,首先从精神文化方面开始寻找民族根源的努力。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回族这个民族的确认,随着参加朝觐的人不断的增多,回族作为一个族群,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服饰与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的服饰相差甚远。原本在民族物质文化方面就不是非常凸显的回族,更感到自己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的缺失。出自对宗教的信仰和在文化上追根寻源的心理倾向,使得现代回族在文化上普遍出现了伊斯兰化的趋势,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回归(这种回归现象在西北穆斯林聚居区也存在(张春佳等 2008:4))。这种回归表现是借用同属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穆斯林民族的文化来充实自己的文化,这在服饰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北京的回族中就有很多人喜欢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服饰。笔者在平时接触中发现,比较多见的是巴基斯坦的服饰(简称巴服)和马来西亚的服饰(简称马来服)。有些人是借朝觐的机会在国外买的,有些是托亲友在国外买,也有一些是别人馈赠,亦或是依照着这些样式仿制的。
在北京的东四清真寺里有位做礼拜的老伯曾经跟笔者谈起现在北京的回族服饰:“不是我们不想穿民族服装啊,只是能够留下来给我们的服装太少了。我在年轻的时候也不注意这些,现在只记得父母亲那一辈最特别的就是帽子和盖头。现在年龄大了,寻找民族归宿的想法也越来越浓,可是能找到的只是精神方面的,再就是这清真寺。那些商店里面买的工艺品,都是国外过来的,你说有什么回族文化呢?前年我一个好朋友去马来西亚,我托他帮我带一身马来服(他指指自己身上的服装),质地很好,也不是非常的贵。没别的,就是穿上了心里觉得舒服。”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回族对服饰的选择,除了考虑民族特征以外,信仰特征也是被特别重视的,对于部分人来说信仰特征甚至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在回族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信仰已经成为维系民族文化的核心,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