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饰的凉帽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凉帽又称凉笠,客家方言称为“笠嫲”,是客家妇女外出时用于遮阳、防沙的头饰,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部分地区和深圳宝安等客家地区,赣南地区少见。制造凉帽的主要材料是布料、毛竹篾条、篾片或麦秸。凉帽的主体部分与普通斗笠有较强的相似性,特色在于凉帽帽沿四周缝有帽帘,不仅有笠的特征,而且还有帽的特色,戴起来飘逸之感随之而来。帽帘有两种,一种分成四片,前额短,周边高,这样设计是为了不遮挡住视线(见图 1-3)。另一种帽帘不分片,四周等高,高约 4-6 寸,以不遮挡视线为限(见图 1-4)。帽帘颜色一般以黑、蓝两色为主,也有白、灰等色,以柔软的绸布或纱帐布为佳。各地客家凉帽稍有不同,一般无顶,中间开孔,另有一些则有顶,不开孔。有顶凉帽一般会像斗笠一样铺上防雨材料,或笋壳,或油纸,或涂以桐油,必要时可临时当斗笠使用。开孔凉帽则由于中间开孔,戴时露出头顶,不具备防雨功能,一般在天气炎热时使用。凉帽直径约 30 厘米,帽檐下缀有两条长约 20 厘米的布条。未婚妇女会在布条两端挂上彩带,以示自己未出阁。家迷情》
客家凉帽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传客家先民迁到赣闽粤边区后,由于山多地少,生存环境恶劣,妇女要同男子一道外出耕作,开山种地,但按中原礼俗,女子是不便抛头露面的,因此客家先民就想出一个办法,在斗笠周边加上黑布就可避免违俗了。后来,这种斗笠配布帘的头饰逐渐发展成了凉帽。二传几百年前,北方连年战乱,有一位皇亲贵族公主和难民一起逃到了南方的一个小山村。这时敌兵追来,眼看公主要遭难,傍边刚好有几个正在织篾的篾匠。他们灵机一动,将织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公主头上,客家妇女又马上用黑布头巾往竹帽上一搭,挡住了公主脸庞,拉她在田里劳作,公主因此躲过一劫。竹帽加上黑布,便成为客家凉帽的前身。三传客家凉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有一天携爱妾游花园(另说是在菜园种菜),为不使爱妾受风吹日晒,他便特制一顶“中开一孔”的竹笠给她。“中开一孔”是为了适应他爱妾的发髻。后来,客家妇女纷纷效仿制作,相习沿用,于是客家凉帽就出现了。
①凉帽诞生之后,它轻巧、凉爽、遮阳、美观、朴素、大方的特性很快就受到客家妇女的喜爱,沿用至今。甚至在现今各类帽饰充斥于市场的情况下,凉帽戴起来那种流动生风的感觉,还是受到人们的钟情喜爱,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凉帽看似结构简单,其实制作程序复杂,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些工序还要求较高的技术。现在制作凉帽的人很少,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觉得制作凉帽辛苦,费工夫,并且市场价格不高,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学习制作凉帽。因此,编制凉帽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这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惠阳文化馆就打算将“客家凉帽”申遗进行保护。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