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不会住在夫家,而是回到娘家居住。直到怀孕后才会真正住进夫家开始真正的婚姻生活。若两三年以后女方仍旧没有怀孕生子,则会有遭遇“退婚”的风险。且这种退婚的责任完全在于女方,彩礼等物品还要悉数归还。可见生育后代对侗族婚姻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从江侗族是一个典型的稻作农耕式生计类型区域,一直以来耕作方式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所以对一个家庭来说劳动力是生活温饱的重要保证,越多的劳动力才能保证生产力的充足。其次
由于侗族大多以姓氏为单位世世代代聚居在,居住地区虽然青山绿水,但远离城市,卫生医疗条件差,人群的寿命很短,繁殖后代保证族群的延续和规模就成了首要问题。闭塞的环境,加上从江当地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不懂得怎么样去应对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唯有求助宗教,各种崇拜由此产生。儿童在 3 岁以前是生命最脆弱的阶段,在侗家人看来是最需要用种种具有神灵作用的象征礼仪和象征符号加以保佑的时期。心疼自己儿女的侗族妇女很自然的就把各种各样的崇拜绣在了各种儿童用品上,由此来祈求神灵的庇护,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从江侗族儿童刺绣品绣工精细、样式奇特,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这其中最具从江特色的儿童刺绣用品就是背带了,或者又叫背扇。背带的使用在很早的时期就出现了,据《论语·子路》中说:“四方之民, 襁负其子而至矣。”其中的“襁负”便是用背带把小孩背在背上的情景。从江侗家人的日常生产活动包括种田、喂养家禽、上山砍柴等,这些都是劳动强度高的农活,需要全家同心协力才能应付得过来。因此从江妇女不并像江南女子那般矫揉造作,深在闺中而十指不沾阳春水,她们除了要打理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以外,还需要承担起沉重的农活,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照顾好自己的宝宝就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虽然可以委托家中的老人帮助照看,但有一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还需要母亲的乳汁喂养,况且每一个妈妈都只有宝宝在自己的照顾下才会放下心。家中添加了人口,口粮就要求得更高了;农活不能耽误,宝宝需要照顾,各种生活压力下,小小背带的出现解决了大问题。背带由上下块布料组成,上半部分明显比下半部小很多。上部分主要用来保护小孩子的头部,避免风吹雨淋。同时,刚出生的宝宝头部还需要支撑的力量,上半部分顶部两边还缝有两条细带,方便将宝宝的头部固定到妈妈的背上,不致于在行动过程中伤到宝宝。
下半部分是用来保护宝宝身体的主要部分,布料也比上半部分厚实,下半部分也在顶部缝制有两条粗布带,这当然是托住宝宝身体的主要承重带,经常可以看到辛勤劳作的妈妈身上背着的宝宝正在舒适的熟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背带符合了人体工程学,是妈妈照顾宝宝的好帮手。小小的背带凝聚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绣在背带上的美丽花纹,当然不会仅仅是一张供人观赏的装饰画而已。背带上的各式花纹传达出从江侗族蕴含的长久的民族崇拜和图腾保护,具有生命护符的精神功能。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