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纹样中的龙蛇纹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原始社会里,受到各种制约,原始人的生产力低下,其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动物,因而祈求所依赖的动物的支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始人还没有把自己跟动物彻底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原始人为了维持生活的需要而捕杀动物,但又怕动物灵魂予以报复,为了安抚自己的心,找到心理平衡,慢慢开始对动物进行膜拜,以求得到宽恕。再者原始人在动物面前常感到能力不及和软弱无力,从而产生了对某些动物的敬畏感,动物崇拜由此产生,渐渐的将它神化。这样,原始人类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时,就慢慢演化出许多动物神化或图腾神化。
从江侗族的妇女以大自然中的花草鱼虫等自然物以及龙、蛇、鸟、蝴蝶等崇拜物为纹样的装饰主题,整个刺绣作品表现出了极高的抽象性和幻想色彩。她们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皈依自然,将自然界中美好的物象经过变形、夸张等手法,四两拨千斤的组合出独具特色的纹样,并且同一物象的刺绣纹样富于变化,有的写意,有的写实,有的简化组合,有的夸张变形,极具浪漫色彩。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神秘色彩的图腾符号,自古以来就被各族人民视为神
灵,对其顶礼膜拜。侗族古歌《祖宗入村》中说“我们是越王的子孙”,因此侗族人作为越人之后,承袭了对龙图腾的崇拜,龙的形象在侗族地区很普遍,侗族的村寨和“款”组织的旗帜上,多绣有“飞龙穿云”的图案。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可见龙是以蛇为原型的,可以看作是蛇神化的结果,虽为两种形象,但在从江侗族人的心目中常常龙、蛇相随相伴,视为同类,所以侗族的先民们从渔猎时代起就对蛇充满了敬畏,认为蛇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爬行动物,而是既可降灾于人,又可造福于人的神物。古越族盛行纹身之俗:“古代越族以纹身像龙著称,其心灵生活亦受龙蛇这一信念所支配”。这是由于古越先民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中靠渔猎生活,生活的地区大多依山傍水,农耕多在山里,水稻田也多在山谷中。砍柴开荒、耕作、植树、伐木、狩猎等日常活动都在山上,他们发现蛇虫猛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他们在生产中长年以物饰身、涂抹蛇图得以“避龙蛇之害”,纹身使他们最终认为找到“取胜”龙蛇之方,自此“纹身,刻画其体肤之上。源于生产技能的纹身而后发展成为了社会意识”。
其次,东汉《说文》对龙的解释是:“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其中“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渊”,反映了龙和农耕的密切关系。春分是水稻和其他作物的播种季节,是最需要水的开始时期; 秋分是谷物需要雨水结束的时期。龙被认为是水神,因此所有水稻民族都对龙进行崇拜,祈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古越人被认为是我国最早耕作水稻的民族,因而龙蛇纹也与稻耕文化紧密。在从江侗族历来都把蛇看成是龙的化身,特别禁忌打蛇。从江县有些地方如果看见蛇横卧在路上,还得对蛇祈祷一番,直到蛇走后,才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每年稻谷成熟 收割稻谷或糯禾时都会祭拜
蛇。
在封建时代,龙被作为帝王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诩为“真龙天子”,完全是利用人民对龙崇拜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龙纹样只是皇家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平常百姓是不允许把龙刺绣在自家衣服上的。然而在侗族地区,由于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开始,大家共同劳动,从事农耕,种植稻谷,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也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别,所以从江侗族对龙纹样的理解脱离了一般意义里的共性,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江侗族的龙从来不是耀武扬威的权利专属,而是吉祥之神,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龙蛇纹来表达自己的祈求之心。在从江,龙蛇纹被刺绣在任何可能的物品上,深受侗族妇女的喜爱。她们手中的龙颠覆了我们固定思维中的龙形象,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意识。在从江,以龙为主题的纹样常有翔龙遨游、二龙抢宝、龙鱼双戏、云龙、盘龙,还有最受到妇女喜欢的龙戏珠纹样,纹样的旁边衬托有水波纹,祥云纹等等,意蕴十足,画面充实饱满,不会显得单独突兀。这些龙蛇纹,它们或憨态可掬,或抽象写意,体现出从江侗族人特殊的审美意趣和精神世界。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