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的历史变迁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今天的汴绣是指以河南开封、尉氏、郑州地区为中心手工生产的刺绣品的总称。它缘起于中原历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
中原地区的刺绣文化历史悠久。关于汴绣的历史起源,目前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是北宋时期,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原因有三:一是北宋时期的刺绣发展到一个辉煌时代,特当时开封刺绣情况的确切记载;三是北宋都城汴京即是今天开封所在地。但是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汴绣作为中原文化刺绣工艺的显著代表,并且在中原文化中尚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绣种可以处在这种位置,汴绣的历史我觉得可以追溯的更加久远。
“1926 年,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半个蚕茧,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很古的年代里就已开始养蚕。”①山西夏县位于黄河北岸,和今天河南行政区域毗邻。在远古时代,这里是华夏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广义中原文化的早期诞生地。这个发现,暗示了中原文化早期就有丝织的情况。古老的丝织生产同样给当地刺绣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殷商妇好墓出土的铜觯上,黏附有菱形纹样的绣迹,是迄今发现
最早的刺绣印迹”。②在各种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里发现了最早的刺绣印迹,进一步说明了中原文化中刺绣历史的悠久。“唐玄宗时,在后宫为杨贵妃进行服饰刺绣的绣工就有数百人。”③想必这些绣工一定是当时的刺绣佼佼者,对于中原文化中的刺绣技艺何尝不是起到添色作用。以上线索,似乎描绘了汴绣的形成历程。 到距今千余年的北宋时期,刺绣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被今天的学者称为“宋绣”。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
出绣女 300 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既是绣姑绣作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北宋后期已有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管理制度,优秀绣匠的高度集中,把宋代汴绣的发展推向了一次历史的高潮。(图 2-7)之后,北宋灭亡,开封长年战乱,大批优秀工匠被带到南方,影响了南方绣种的发展。刺绣随着开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相应衰弱,加之屡次的水灾战乱,使汴绣流落到了民间,几度濒于失传。
据《开封市手工业名牌产品/二轻工业优质产品汇编》记载:竹器毛刷社之绣花绷子,又名绣花圈,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大约 1910 年创立),为名师魏明玉所创。销于上海,北京,南阳,平顶山,新乡以及开封专区各县,受到群众欢迎。①以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开封刺绣的产业链环境,从侧面展示了开封地区的刺绣情况。曹增军在《神针异彩·开封汴绣》中这样记载:开封汴绣厂资料室里珍藏着一幅落款绣有“河南灾区妇孺救济院制·二三年二月”字样的《锦鸡水仙图》绣品。绣品高 60 厘米,宽 40 厘米。画面中一山石上昂首站立着一只五彩缤纷的锦鸡,山石周围绽放着数株葱郁的水仙花,典型的中国画构图。绣品针法多为平针,兼以散套、滚针、蒙针、打籽绣针法为辅。整幅绣品明快,清新,是一幅供观赏的“画绣”。②1934 年 7 月,河南先后发生水涝与旱灾,全省两季作物大都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有数百万之多。梅兰芳得知后,决定来开封举行赈灾义演。省赈灾委在末场演出结束后,上台向梅先生赠送一面汴绣谢匾,上绣“灾民受福,德音孔昭”八个大字。这些历史的痕迹,记载下了民国时期的汴绣状况。
1950 年代开始,1954 年开封市成立了刺绣生产互助组,后来于 1958 年更名为开封汴绣厂。1959 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开封汴绣厂成功绣制汴绣《清明上河图》,布置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这幅作品展开了现代汴绣发展的新篇章。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中,开封汴绣厂绣品题材适应当时的政治要求,并且始终为国家换取外汇服务,在册登记职工始终保持在 300 人左右,汴绣整个行业并未受到冲击,而且还获得了规模和经济指标的发展。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