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的现状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汴绣沿袭北宋都城汴梁地区的宋代刺绣变迁而来,发展中与战乱、黄河洪水、社会政治变迁几大因素有着不解之缘。虽然历史上几经断代,但是 1949 年至今整体上处于发展状态,形成了近今天百家企业(或绣坊)布局于开封、尉氏及周边的态势,基本形成上一个工艺大师具有一个经济实体的模式。在生产组织方面,公司、绣坊、农户等多种形式并存;从业人员方面形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设计师、绣娘以及其他各类人才的丰富层次,实现了近万人的从业规模;市场方面,60 年来汴绣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保持着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社会环境方面,汴绣已经发展成为初具形态的文化产业,不但受到政府、媒体的重视,而且受到各界的关注。
(1)汴绣的生产组织
伴随着历史的同步车轮,1949 年以后开封开展了社会主义合作化浪潮。在经历了1949—1952 年的自由发展后,到 1954 年开封市的七位刺绣艺人合作成立了合作组,1956年转为合作社,1958 年转为工厂。之后的四十多年中,1960 年代固定职工达到 200 多人,1970 年代达到 300 多人,1980 年代达到 400 余人,至 90 年代,都是工厂化的生产组织方式。
1990 年代中后期,汴绣的发展一度走向衰落,2000 年左右时几乎面临破产。后来经过改制,重新获得生机。目前,汴绣的生产已经由原来的 400 人规模的工厂式生产裂变为多种形式的生产方式。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汴绣的绣店主要集中到了开封的宋都御街,这里的建筑是两三层的仿古建筑,绣店可以通过楼下店面(展厅),楼上刺绣的小规模集中生产。但是对于开封汴绣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韩氏女红有限公司等有专门的刺绣生产车间,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即大约五六个人为一个组,对刺绣部位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一件比较大的作品,在厂里能看到的多是这样的生产形式,在一个车间有若干个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小件绣品的绣制很难在工厂车间看到,则完全可以发放到“农户”家中进行生产。总之,汴绣的生产组织,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层次,公司、绣坊、农户等形式构成了一个生产体系。能够满足各种市场对产品的生产需求,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题材创作到绣品收针以及品质检验等程序,可以说是快速反应式的完成了慢生活方式的需求。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