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刺绣品既是侗族社会生活的日用品,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有着装饰功能,装饰着侗族人民的全部生活。侗绣是侗族妇女对生活的最高赞美,也是侗族纺织文化的最高形式和最表层。侗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要操持家务以及纺织、刺绣、缝纫等,除了承担上述劳动之外,在社会生产中侗族妇女也是中流砥柱,她们起早贪黑的参加田间地头的劳作,不辞辛苦的砍柴割草放牛养猪,可谓活一辈子,辛劳一辈子。刺绣对她们来说是艰苦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是她们舒缓生活压力的有效渠道;是她们单调生活的调剂品;更是她们与人沟通的有力媒介。妇女们自己种棉、纺纱、浆纱织布,自己种蓝靛,自己染布。做好衣服裤子裙子等物品后,在上面绣上精巧的刺绣纹样,并对其寄予无限深情。对于中老年妇女来说,她们刺绣的那些精美的刺绣品,不仅仅是为了装扮、美化生活,还要把自己一生所见所闻的侗家生活美、社会美等用心的刺绣出来,把精巧的刺绣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对于年轻的姑娘来说,学习和掌握刺绣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陶冶自己的心灵和开启自己的恋情,获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让周围的乡亲看到自己的贤惠,表明自己能够很好的操持一个家庭。在侗家人看来,评价一个姑娘是否勤快、能干,主要是看她是否能织出好的布,绣出漂亮的“花”。毫不夸张的说,侗家妇女是生活在织绣艺术海洋里的幸福人是侗族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艺术美的创造者。侗绣是纺织文化的最高代表,它们装饰着侗族的全部生活。
侗族是一个彬彬有礼、以礼相待而好客的民族。这一特点从侗族人接人待物的方面就可以看出,直到现在,他们还会以自己的刺绣品赠送客人或亲人互赠上,侗乡侗寨均还保持着侗绣互赠的习俗。在女儿或者同伴出嫁和生子时尤为突出,女儿出嫁时,母亲必定会拿出自己的刺绣品给予女儿,希望女儿以后能像自己希望的那样幸福,同伴也一样,只要伙伴中有一个女伴出嫁,她们都会拿出自己最心爱的刺绣品赠予她,以表示对同伴的深情厚爱;出嫁的女伴也将自己刺绣得最好的刺绣品回赠给自己的伙伴,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感激和不舍之情。女儿或者外甥、女伴喜获贵子后,在“打三朝”(姑娘出嫁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至
第七天内举行的仪式)时,外婆、舅母、同伴等等,除了送糯米、鲜蛋、帽子、衣袜外,还必须送刺绣好的新生儿衣服。此外,因为侗族的背带只能是由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能制作,所以外婆、舅婆等年纪大的人还会刺绣背带给新生妈妈。有首歌这样唱:“伊美”落地哭哇哇,喜坏了公婆和爸妈。四方亲朋来庆贺,礼品摆满楼上和楼下:一马送来鸡和蛋;舅妈送来衣和袜;外婆来把背带缝,姑妈来把鸡鸭杀。除此之外,在老人辞世,也会以制作刺绣精美的寿衣、寿鞋来送老人最后一程。刺绣品基本上在侗族的任何重要场合都可以用来当作表达心情的最好事物来赠予他人。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