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与湖南民间刺绣、湘西苗绣的概念区别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它成为具有独立风格的刺绣工艺,则是在清末。据清嘉庆庚午(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大家巨族,率以细锦相侈尚;乡间妇女,荆钗裙布,勤纺绩,主中馈。”
1又光绪丁丑(1877 年)《善化县志》(含长沙市西南及望城县)卷十六“风俗”条载:“省会刺绣者多,乡村习纺绩者众。富室细饰相高,贫户则荆钗裙布,勤纺绩,主中馈”。
2这是长沙县现存志中,两条内容相近而仅有的关于刺绣的记载。可知当时在 1810 年代 1877 年之间,长沙地区的妇女已普遍从事刺绣作业,但只限于自绣自用。那时候的刺绣主要是用来美化和装点生活。所以绣品大多是日用品。如绣花鞋、荷包、枕头、被面等等。(如右图)此外,清嘉庆戊寅(1818 年)《湘潭县志》卷三十九《风俗·女工》中记载:“潭邑妇女居乡曲者,新操井臼,绩麻索缕;住城市这,勤习针营生,至富家闺秀,多事刺绣,针神丝绝不减前人。”
1由此看来,当时长沙以及相邻地区如湘潭等地,刺绣已是普遍存在的手工艺了,而且贫困人家用以谋生,说明此时的刺绣已开始商品化了。而据湖南近代社会史料汇集人徐崇之在《庐膺羁居记》中记载: “长沙光绪末叶,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
2由此得知,光绪末叶,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并且以独立的刺绣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此时方不沿用“顾绣”之名,而“湘绣”的名称,也是在这时见著于世的。由此可见,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却又不等同于民间刺绣。湘西苗绣是湘西苗族文化及情感的特殊载体。它起源于湖南湘西苗民的特殊生存需要,并经过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之美的民族工艺。在同汉文化的交汇、碰撞中,它既吸收了汉文化中积极的浪漫主义成分又大胆创新融入个性弘扬苗族的民族精神。湘西苗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既受到楚汉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刺绣的影响,又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湘绣与苗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地域上来看,湘绣主要集中在湘江下游的长沙、湘潭一带。据史学家研究,湘江得名于古相人曾居于此。湘人的老祖先原是古羌人的一支,后来逐渐演化为襄人、巴人等。宋代以后,其中大多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融入近现代的土家族中。因而,湘绣既有古代濮越、襄巴(即楚绣的艺术渊源),同时又融合了华夏艺术的精华。溯其源,则与苗绣一样,都是从远古时期的“题额文身”以及后来的挑花、凿花和绣花等阶段发展而来。不过,湘绣真正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名绣则是近百年的事。自清代李仪徽创造掺针法,近代文人画家的共同参与,才使过去的颜色分层,较为呆板的湘绣一跃成为色彩艳丽丰富,制作精巧逼真的名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