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湘绣产业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从 1933~1937 年间,国民党政权和它的经济获得暂时稳定,于是湘绣业到达全盛时期。所谓全盛,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绣庄数量的增多
这期间,新开设的绣庄一共有 16 家,仅 4 家闭歇,这时期长沙市的绣庄达 40 家,加上衡阳、常德的 5 家,全省则共达 45 家。
(二)绣工人数的增加
产品数量和产值增长以及资本积累的增长。这一时期,长沙市及附近的绣工人数约 15000 人,绣品的年产量增加到 3 万件以上,产值 120 余万元。行业的基本积累达 50 多万元。其中如广华绣庄:1917 年开办仅有资金2000 两银子,到 1933 年增加为 1 万元,1937 年又增加为 4 万多元。
(三)湘绣技艺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1935 年杭州举办的的“西湖博览会”上,湘绣获“唯一褒奖”的赞誉。《西湖簿览会总报告书》中这样分析评价了湘绣绣品:“中美一绣庄出塌最多,亦最佳。其口足为代表者。1、猛虎大幅挂额。稿甚佳,一虎闲伏干山坡,丰草小石,丛薄杂错,远起一岩”树作背景。天色斑斓,写出大自然之景象。所绣虎身毛衣柔顺,文采鲜活,活泼生动,威仪盎然。配光换色,
不见针线之痕。其实远空云彩,尚早就“地”设色。大虫、大荒、方是“满地”绣成,非逼近细察不能辨也。2、双马中幅挂额。两骇马腾跃于旷野间,作竞奔之状,提身在空,双影落地,此种“动的表现、以丹青猫写,巳不六易,而况出干千针万线,竟成一幅绣画。真可谓“针绝”。色、光、针法之妙,自不待说。此外尚有多幅,无一不佳。”长沙中美一绣庄大横绣“鹿”一幅,甚佳,三数群鹿,獉狉嬉游于荒烟旷原间,神色俱足,色、光、针法,皆足与前述之“猛虎”并论。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