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鲁绣的历史沿革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威海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之地,秦始皇的东巡,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也带来了刺绣文化,促使刺绣技艺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以后经过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鲁绣在民间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农村妇女必会的“功夫”,特别是到了清代,鲁绣更成了妇女的必学技能之一。根据《威海市志》记载,清代以前威海妇女就广泛运用多种技法,在衣裙、被褥、鞋帽、帐帷、轿衣上刺绣各色图案。光绪年间,威海卫有专门经营绣花者。(如图2一6一图2一9)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一些西方商人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精湛的鲁绣手工绣花技艺,在中国沿海农村制作欧式绣品,回国销售。1894年英国人马茂兰夫妇在烟台设立了教会手工学校,在胶东各县组织乡间妇女,编织花=边和绣花。20世纪30年代,各类抽纱商行在山东半岛大量出现。西欧刺绣、抽纱工艺的传入,传统技法与西方工艺相结合,将西方的图案、工艺品种与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融合在一起。经过鲁绣艺人演绎整理,创造出了一种通过“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在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制作各种装饰的抽纱艺术与传统鲁绣艺术的结合品—现代创新鲁绣艺术。现代创新鲁绣继承了传统鲁绣的风格,又吸收了欧洲刺绣艺术的精华,逐步演变成花纹粗犷雄健、色彩丰富、构图完美、工艺新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根据威海市志记载:,’ 1912年,威海首先创办了天主教堂、义丰2家绣花
工厂,1930年发展到13家,有工人数百名,专制花边、发网和绣花等。所出产
品,可与英、比、法等国产品媲美。1935年(如表2一1),绣花工厂发展到50余家,绣花女工3000多人,年输出总值20万元左右。日伪统治威海期间,城乡绣花工厂仅有同增盛一家。建国初期,绣花工厂有4家。1949至1954年,有大兴、盛威、裕泰等3家私营绣花工厂。1955年,成立新华、新艺2家绣花合作社。1956年,绣花业全部并入新华绣花合作社。1965年体制下放,七个公社分别成立绣花分厂,每村设绣花技术管理员,实行三级联营。1979年,乡间绣花女工总收入1,474万元,占全市工艺美术品总收入的56.8%,居烟台地区(注:当时的威海行政隶属烟台地区)首位。1981年威海市绣花厂更名为工艺品厂。主要产品以满工扣锁(即麻布雕绣)为主。1981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获得国家银杯奖。满工扣锁是威海地区的名牌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花边演变而成,规格尺寸达1000种之多,距今己有百余年的历史。主要原料为麻布和棉线,在制作上分图案设计、刺样、裁料、印花、印花检验、发放、半成品验收、毛货、刻货、烫熨、净货检验、包装等12道工序。以锁工为主,此外有扭鼻、打结、缠柱、行梗、织综、插瓣、抽斜线、干扒丝、钱眼丝等,还结合绣、编、抽、织、勒等30多种附属工艺。使其直锁似线,弯锁自然,针脚均匀,挺拔整
齐,既继承了东方艺术传统,又吸取了西方艺术风格。显得纹样秀丽、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结构严谨,绣工精致、富有光泽、浮雕感强。并尤为原布色、原线色,不下水著称于世”。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