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镇苗族刺绣艺术发展的机遇与忧虑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史学家格必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个伟大而悲壮的民族,一个是欧洲的犹太民族,另一个是东方的苗族。”由于各种原因,这个伟大民族的后裔们却有着异常悲壮的命运。辗转几千年,经历了数次大迁徙。不凡的命运也缔造了不凡的民俗艺术,在多元的世界大家庭中流光溢彩。直至今天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仍是以绣见长,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典型代表。西江人逢年过节或遇大事,必穿花衣,戴银饰。其中独特的手工刺绣服饰带来的新鲜视觉,推动了西江民族风情旅游,也带动了西江的商业发展。西江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让人瞩目,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乙类旅游开放区, 1987年列为全省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点,1992年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999年、2002年相继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西江日益成为黔东南州最大民族风情旅游中心,2005年11月建立村寨博物馆,其中一项提案是西江也将建成最大的苗族刺绣艺术中心。这些都为西江苗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根据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中有关的具体要求,由贵州省文化厅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前期田野作业调研组,将极具代表性而又相对集中的黔东南地区的雷山县西江镇的苗族民间刺绣工艺,作为该项调查的首选。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被列入其中,这些都为西江苗绣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时,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通讯的发达,大量游客的涌入和苗族人口外出打工的增加。外来文化的渗入和影响,本地区传统的图案纹样和刺绣工艺也面临诸多尴尬的境地。如在苗族传统图案纹样中随意嫁接加入其它文化内涵成份,影响文化特色。当地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形势下,苗绣刺绣艺人的数量也日渐减少。商业文化利益的诱惑,使得一些苗绣工艺为应付市场利润越绣越粗糙,一点也不能体现出绣品的美感,可能有些高要求的工艺技巧也就在这过程中要日渐消逝了,一些传统的植物染工艺已经不再存在了,老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人都忙于外出打工,这古老的苗绣艺术的将来去向哪里呢?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源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在由文化部负责拟定,但目前,尚未有比较成熟的保护措施控制苗绣“流失”的现状。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千年流传的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的传承。
虽然苗族屡遭历史战乱失利,但是优秀的苗族文化依然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赏识和沿用,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使赖以农耕文明生存的传统苗族民间美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传厄运,加上苗族子弟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淡漠,成千上万的苗族民间美术精品流失海外,有人曾经在与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交流时,了解到这家法国私立博物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就有108套,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巧套,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这位博物馆馆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地
话:“ 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据了解,贵州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是一套极具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服饰。至今月亮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已有300多年历史。苗族文化之命运不容乐观,苗族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其苗族刺绣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工程。

上一篇:.锁绣技法

下一篇:给绣技法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