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服饰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丧葬制度能很好的体现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伊斯兰教相信末日审判,相信人去世后并非生命的毁灭,而是到真主那里复命归真。所以回族忌讳用“死”,而是将人死称为“无常”或者“归真”。回族的丧葬制度遵守伊斯兰教的相关规定,是民族文化中与宗教紧密相关的,且最不易改变的部分。“回族的丧葬服饰可以分为孝服和殓服两个部分,孝服是生者为了悼念亡者而穿着的服饰。”(陶红 2003:82)殓服则是指亡者穿着的服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所有穆斯林的殓服都基本一样。回族称殓服为“克番”,由于是音译,也有地方称作“卡凡”。笔者发现在很多懂一点或者不懂回族民俗的人都会有一个误传,那就是认为回族“无常”的时候就一块白布一裹就行了。实际上回族给亡人准备“克番”是有讲究的,“回族亡人用以缠身的殓服的布料约三丈六尺。布料的颜色必须是白色的;不论贫富贵贱,一律选用白棉布、白漂布或者白市布。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卡凡。’”(陶红 2003:84)纳国昌在“回族的丧葬制度”一文中写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年代久远,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群众广泛接触,频繁交往,某种程度上接受汉族习俗,甚至逐渐‘汉化’,应是必然现象。……回族穆斯林处于汉族社会的汪洋大海中,久而久之,伊斯兰教丧葬中渗入不少‘汉化’习俗成分,约定俗成,尽管违反原教旨,但不致影响根本信仰,而且教律因地因时,经常变达。”(1995:55)他引用了马瑜忱在《齐化门上下坡之风俗教门》中对北京地区的回族丧葬的描写“‘亲子妻媳一律服斩哀的孝衣。’按亲疏规定,分别致送,各有一定尺寸,‘一律用以整匹布报孝,远亲,远本家都是半 布……出埋台(指遗体)之日,是凡接到孝布至亲,或穿孝服而来,男人戴孝,女人包头,皆由孝家预备。’”为了了解现代北京回族丧葬的情况,笔者联系了位于北京宣武区牛街小寺街的北京市
宣武区回民殡葬管理处,亲身经历了一次北京回族丧葬的全过程。亡者的朋友杨乡老为笔者解说了整个丧葬的过程:“我们回族不论是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一律都是清水洗白布抱,没有任何的随葬品。都是采取“洗、穿、站、埋”四个程序。洗,给亡人洗最后一个大净
。要流动的水,按照穆斯林的规矩洗干净,并且浴亡人的应该是与亡人同性的亲属。洗完后穿上克番,这就是“穿”。克番男女有别,男三件,“大卧单”、“小卧单”和“格米素”,女五件,多两件“裹胸”和“盖头”。穿好克番后放入“塔布”——装亡人遗体的木匣。放在众人的西边。在阿訇带领下,大家排成至少三行,面向西,站“者那则”,这叫做“站”。(一般来说是合着礼拜的时间一起做,礼拜的时候要跪,鞠躬,叩头,但是这个不需要。)最好够四十个人,越多越好,少了也无所谓。站者那则这个仪式非常简短,要念赞主、赞圣词,还要为亡者和生者求赦:“真主啊!求你饶恕我们中的生者与亡者,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少者与老者以及男人与女人吧!……”(用阿语念)。参加葬礼的人都是亡人的亲友和周围的穆斯林,他们也要有大小净,所穿衣服鞋袜干净,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不恭。另外,在站者那则之前众人会围成一个圈“传炉”,这属于中国回族穆斯林的习俗,在古兰经里面没有规定。“埋”,必须是土葬,头朝北,脚向南,脸朝西,因为圣地麦加在西面。下葬的时候会有专门的人会把亡者的遗体摆好,一般人不懂得这些。“洗、穿、站、埋”就这么简单,无论是谁都一样,一视同仁。古兰经里面规定女同志和儿童是不容许下坟地的,但是在中国(北京)不一样,没那么多讲究,咱们国家属于汉化的穆斯林,半阿拉伯半汉化,所以女同志可以去坟地,但是一定不能穿短袖短裤或者短裙,长袖长裤最好。在遗体下葬的时候,阿訇和有德行的乡老要诵读《古兰经》、赞圣词等,直到坟埋好。”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