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人们所穿的鞋子在当地被大家叫做“千层底儿”,顾名思义,这种鞋主要在于鞋底的制作,这也是制作起来最费时最费力的活儿。关中的妇女们在十来岁的时候就要学着缝衣做鞋,针线手艺娴熟的女人容易找到婆家。不仅要给丈夫做鞋,给公婆也要做,从剪样、刺绣到纳底上帮都必须
认认真真完成,工艺做的精美,这样邻里乡党才会觉得是个好媳妇儿。妇女们也都会保存着一些纸剪的鞋样,平时也会相互之间拓一些鞋样,以便后来使用。“千层底儿”鞋底的制作是由一张张布相叠而成的,一般用白色的胚布,先用纸样拓在布上剪成形状,有一部分裁片四周都要留有缝头,放在制作鞋底的最下面,以便最后将鞋底与鞋面缝合。然后一层摞一层,通过一层层的刷浆,将布一层层的粘在一起,厚度大约粘到一厘米左右,看起来就像摞了千层的布,接下来用重物将其压住,等过几天压实了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纳鞋底。用夹板夹住鞋底,方法如图(4-17)所示,准备好大号的缝衣针,将多股细棉线捻成一股穿于针上,先用锥子在鞋底上锥上眼儿,再用针把线从眼儿里穿过去,一去一回,就这么来回的将线穿紧在鞋底上,这个过程就是“纳鞋底”了。不夸张的说一个鞋底起码也得纳上千针,纳的鞋底工艺的好坏就在于线纳的够不够细密坚实,鞋底上的线迹排列的够不够整齐。(图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