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是传统棉产区,在民间有一种手工纺织的土布,也称老粗布,几百年关中人民流传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是关中女性用原始的纺车、织机通过手中的梭和脚下的踏板配合,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农家粗布具有其独到的传统韵味,它质地柔软,透气性好,能吸附人体皮肤上的汗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它还是关中民众主要的服装用料,所用色彩多为蓝、红、绿等较为鲜艳的颜色,或是用黑或白加以调和,总体色调明快而不失庄重;在做床单时多为格子图案,色彩艳丽且反差较大,当地人也称其为“稼娃”色,其主要用于缝制被面、床单、褥面、围巾和包袱布等;它也用于布贴、千层底布鞋、虎头帽、虎头鞋等的制作,制作幼儿肚兜的首选面料。关中粗布质地粗糙富有质感成为民间服饰中的一大特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关中特点。通过实际的调研了解了关中粗布的织法。第一道工序是纺棉花,把棉花先用专门的弹弓将其弹松软,之后就用纺车将其纺成线。防线的工具主要是纺,纺车的结构原理主要是利用大轮带小轮,让小轮一头的线轴快速转动,达到把棉花纤维拧在一起扯出线来过程。纺线的时候,人与纺车平行而坐,左手事先准备好的棉花条,就像纺织厂的毛条,右手握住纺车转动的把手,相当于一个手动力的传送带。然后右手摇着纺车匀速转动,左边被带动的小线轴随即快速的转动,防线人则需将棉花条往那快速转动的尖轴上一放,然后再向外一拽,线就会被从棉团里抽出来,这就完成了纺线的第一步。接下来,纺线人的左手在线轴那一端停顿一下,手接着慢慢地往外、向高处扬起,棉花纤维在随着小线轴转动的同时,抽出细细的线丝。到达最高处时这段线算是纺成了,然后顺势快速缠 绕在线轴上,一直反复这些动作。 当纺出来的线绕满了“线槌子”,就将其退下来再纺下一个线槌,将这样满是线的线槌放到一起,就成为了纺布的原材料线了。纺线是个技术活儿,纺线的速度要快,纺出来的线要很细,而且要粗细均匀,最好是线上不见疙瘩,这样织出来的布才平整。将棉花纺成长纱后,还需要放到煮过面条的锅里浆洗一下,这样会使本来非常绵软的线变得有力度,这样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 |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