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帽即银铃童帽,亦是统称,客家人称有铃铛装饰的童帽为铃帽。所以,铃帽帽式很多,共同点是用铃铛装饰。铃铛大部分是银质的,但由于银子价昂,后来有些普通民众就用铜铃代替银铃。铃铛约中指头大小,圆形,外有凸点,上有环扣,下开一缝,内置珠子,一般装饰在帽子的两耳、前顶、后尾等处。孩子走动时,晃动珠子,叮当作响。位于帽顶两侧的铃铛一般有多个,有一银吊牌,用银链将其与银铃相串,另配有一些锥形的小铃,组成银铃串。帽尾铃铛则一般三五个成一排装饰,取连中三元或五子登科之意。帽前额正中镶有一个较大的菩萨或罗汉,两边再均匀排列八仙小银菩萨、银质十八罗汉像或“长命富贵”、“健康活泼”等字样,帽沿则用 18 粒银质小梅花或银点装饰。神像造型各异,大小有别,神态栩栩如生,只有同门同教神像才会装饰在一起,不会将佛、道等不同宗教神像混饰于一顶帽子。还有一种拖尾铃帽,帽尾部系有二根飘带,尾端再吊一方眼钱币或方形银铃。方形银铃也常铸有“长命富贵”、“健康活泼”等字样。
铃帽不仅有大量精致的绣花,而且还需请银匠打制银饰,所以制作耗时费力。但它内涵丰富,象征性强,蕴集了长辈祈盼儿童健康成长的深情厚意,逐渐成为了外婆送给外孙的见面礼。其实,客家地区盛行铃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家人生存环境恶劣,孩子容易着惊、受吓、患病。长辈为保佑孩子平安成长,就常用神仙像饰于童帽以驱邪避恶,因为俗信认为铃铛发出的声响可使鬼怪不敢近身。另一方面,铃铛还有实用功能。客家妇女常与男子一道上山下水,耕田种稻,没有时间在家照看孩子。她们外出劳作时,常将孩子带在身边,置于劳动地点旁边休息,铃铛即可让母亲很容易知道孩子有没有走远,或有没有发生意外。其三,铃帽一般是在狗头帽、虎头帽等帽上加银铃装饰,孩子戴起来时,显得美观大方,聪明敏捷,虎虎生威,充满生气和活力,招人喜爱。
棉帽是客家儿童和老年男子冬季最常使用的帽式。赣闽粤边客家地区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较为寒冷,故年幼者和年老者常以棉帽御风、寒。棉帽种类较多,客家人从出生、长大、到变老,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戴不同的棉帽。婴儿细皮嫩肉,所戴棉帽细软
保暧,装饰少,色彩淡。稍长后,花色渐增,但仍排斥硬质装饰品,以绣花为装饰为主。儿童棉帽有不同帽式,花色丰富多彩,以吉祥、喜庆、避邪、活泼为主,帽前额的装饰尤为精致,常用铜、银等硬质饰品装饰。女孩长至八九岁便不再戴棉帽,年老后戴头帕,裹绉纱等,少戴棉帽,所以老年棉帽大都是男性使用。老年棉帽以素色保暧为佳,几乎没有装饰。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