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饰的首服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首服又称“头衣”,凡裹头之物皆可称之。客家男子平时少戴帽,惟冬天戴之御寒,其帽式变化快,容易受外界风尚的影响,特色不足。比如,清代以前,客家男子冬天寒冷时常戴棉帽、风帽;民国期间,戴呢帽、礼帽、鸭舌帽、学生帽等;新中国成立后,则流行戴军帽、工人帽、羊毛帽、绒帽等帽。相反,客家妇女首服和儿童首服不仅种类多,艺术性高,而且文化内涵丰富,许多还流传使用至今,特色非常鲜明。因此,有代表性的客家首服是妇女首服和儿童首服。
冬头帕又称柳条帕,简称头帕,是客家妇女秋冬季节用于防风、防寒的头帕。它主要在赣南的定南、龙南和全南三县(合称“三南”)流行,分为冬头帕和半冬头两类。冬头帕由三个部分构成:条帕、抹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一般长约 1.7 尺,宽约 1.3 尺,常以红黑蓝白等色相间,纹样为直线条。条帕上端与抹额相接,下边沿则有一厘米左右宽的锁边。抹额用较厚实保暧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展开高约 4.4 寸,宽约 1.3 尺,对折后高约 2 寸。花带简称带子,长约 2 尺,宽约 2 厘米。每个冬头帕抹额的左右端各缝有一条花带。花带上绣满了以文字、菱形和三角形为主的纹样,比如 、 、 、 、 、 等。
冬头帕去掉条帕即是半冬头。二者的区分在于,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暧御寒防尘的作用;半冬头则只能扎在头额上,不能遮盖到脑心及后颈,是天气微寒或稍凉时使用,主要用于防风、防头痛。戴冬头帕时,先将抹额对折叠好,捏住两端往脑后甩,抹额贴住头额,条帕顺着头顶向后自然垂落,再将抹额围紧条帕,用花带绕着抹额平行缠绕两圈系紧即成。戴好后,色彩斑斓的花带与黑色的抹额相映衬,显得美观大方。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