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头帕的起源现无从考证,但从其保暧御寒、防风防湿气的功能来看,显然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确实,三南地处赣南与粤东交界处,山深林茂,溪流密布,时有大雾,终日难以散开,致使空气潮湿。所以,客家妇女一旦岁数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常戴冬头帕。古时,冬头帕不仅是年轻客家女子结婚时的嫁妆,而且还是客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戴之物。因此,有学者推测冬头帕起源于中原头巾,认为客家先民们从相对干燥的北方来到多雨潮湿的南方后,为了适应当地气候而将中原头巾改良发展成冬头帕。
①然而,有些当地人却以冬头帕和太平天国头饰具有很强的外在相似性为据,认为冬头帕可能是太平天国头饰改良而来的。其实,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其主要领导人与早期士兵基本上都是两广客家人,应该是客家传统服饰对太平天国服饰影响至深才更具合理性。冬头帕一般是客家妇女自制自戴。以前,“三南”境内农家妇女绝大部分都会织“红花布”和“打带子”。但由于织红花和打带子是纯手工制作,纹样众多,线条密实,打织耗时费力。一个技艺娴熟的人,打两条带子最快也要花整整两天时间,技艺一般的妇女则需 3-4 天时间,以至许多客家妇女无暇自制,只好向他人购买。所以每逢圩日或庙会,就会有许多妇女手拿花带当场游卖,卖“红花”的摊点也很多。
②精工之下的冬头帕,结实耐用,一般能使用 30 年以上。笔者在龙南调查时,发现数量众多,随处可见的,正在使用的冬头帕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前后制作的,有些还是制于 50、60 年代。它们虽然历经几十年的使用,几经洗涤,却色泽如新,没有明显的旧感。如今,织红花的手艺不知几时失传,现在所见到的红花条帕都是机械织就的布料,虽然外表一如从前,但最易破烂的地方也就是条帕了。而打带子的绝活,许多妇女都表示会,有的家里还珍藏着一些未打完的花带或部分打带工具,但如今手艺早已生疏,或由于年事已高,眼力
不行,缺少工具,根本无法打带。最后一批打带子的风潮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此后少有人打带。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