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艺人们采用“拿来主义”一方面研究人员和刺绣艺人对地方失传的刺绣技艺进行了大量挖掘。另一方面,对历代遗留下来的实用品刺绣进行收集、整理,使其针法技术开始趋向条理化。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刺绣织品也为彩锦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研究资料。“铺绒绣锦,是以烟色绢为地,用朱砂、黑烟三色丝绒绣成,平针满绣,针脚整齐,绣线排列均匀,不露织底、色彩古雅的织物。且绣工纯熟,己常草创。”
铺绒绣锦己经具备了纳锦的特征,可以说是至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纳锦绣作品。唐代至清代是“点彩”和“纳锦”工艺的繁盛期。它的突出特点是针法纹样多变,
技巧纯熟,出现了用于供奉欣赏的艺术品。“天鹿锦,明代刺绣珍品。天鹿锦彩绣,藏故宫博物院。……从绣线脱落处可看到它的刺绣方法。是用戳纱(纳锦)也称穿纱(北方把不露纱地的称纳锦,露纱地的叫戳纱)针法,根据花纹数纱地格子制成的。”①山此,可将现代彩锦绣艺术的源头追溯到明代以前。
彩锦绣于1960年代开始试制,由民间刺绣日用品过渡到一般观赏品,最初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和装饰趣味的苏绣技法的刺绣,南通女工传习所学员、老艺人张元芳绣制的风景《竹林溪鹅》(图八)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这幅作品是根据摄影照片进行工艺再创造的,其特点是点彩针法的多层次运用,丰富的表现与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画坛上兴起的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的画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运用于汕画而我国则把点彩与传统刺绣工艺结合起来。刺绣画面虽然不大但意境幽静深远。画面色彩丰富,整幅作品以绿色为基调,运用各种绿色色系的彩点,把画面点缀得青翠迷人。选用多种淡雅丝线,把远处竹林表现得犹如薄雾轻烟笼罩,略微倾斜的竹节,被巧妙地安排在渐渐横格向上的点彩肌理中,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竹节的自然形态,近景竹木小花点被点彩技法点缀得栩栩如生,小桥流水,引头高昂的白天鹅在水中悠然畅游,水中鹅的倒影则处理的自然优美,整幅画面浸浴在万绿丛中,一切搭配显得分外的静谧和谐,作品曾得到无数中外艺人的赞赏,同时这也是彩锦绣起步阶段的标志性里程碑,但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在形式美感的探索方面尚未取得成功,针法也只是以点彩为主绣面表现略显苍白单调,彩锦绣真正的艺术特色还未完全展现。勇于创新的南通刺绣艺术,继承了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的仿真绣艺术,成功研制出不少苏绣精品,同时不断革新新的针法技术,力图寻找新的刺绣艺术途径,所以在研究传统苏绣技法时,也把民间刺绣艺术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并不断把优秀的民间刺绣技法运用到苏绣精品之中,扩大苏绣的针法内涵。王玉桐、曹国秀制作的彩锦绣《蕉香季节》(图九)以点彩和纳锦为主体针法标志着真正意义的彩锦绣时代的到来,是第一代彩锦挂屏,画中少数民族少女手捧青蕉,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幅绣稿带有着浓厚的平面装饰风格趣味,八十年代特有的几何大块图案式人物画稿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技艺定位,以装饰风格的图样作为画稿能够使得彩锦绣独特的“近看图案,远看是花”的针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绣面以线带面,衬染结合,不拘一格,人物头饰,服饰针法纹样优美,画面极富有装饰性。创作设计和材料、工艺融为一体。这幅作品首次在全国工艺展览会上展出,就以其工艺美、装饰美和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征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