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的研究背景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似属“干越”的后裔。自称为“干”或“更”,或“金”。文献书之为“仡伶”,“ 仡揽”,“峒人”,“峒蛮”,“峒苗”,或泛称为“苗”。解放后,称为侗族。历史上认为侗族的先民是由岭南的梧州一代迁来的,流传在从江、榕江、黎平的《祖公上河》、《祖源》、《祖宗落村》等祭祖歌里所叙述的先民原居的地名音译,皆与唐代的“梧州郡”、“贵州”、“禹州”、“泰州”、“龚州”、“端州”、“药州”等地音相近。即今天的广西苍梧、藤县、容溪、陆川、贵县、平南、桂平。广东怀集、信宜、罗定县等。其后由于人口繁衍,食不果腹,才离乡背井,先后经“谭中”,即今柳州一带,浔江而上,落居于今天侗族地区。
作者所选择的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东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连荔波、榕江两县,北靠黎平县,居都柳江中游属于侗族聚居区的南部地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公路较少,没有铁路,交通不便,生产力相对落后,环境蔽塞,较为完整保留了刺绣的传统,其原始性并未减少。这样完整而原始的刺绣纹样能让我们直观的了解到侗族的古风遗俗、图腾崇拜、先民的思想文化、民族社会发展的轨迹等等,刺绣纹样代替了文字的地位,用纹样来讲述一个个的故事和传统。在四次实地考察过程中,当地居民一直都在热心而耐心的介绍着自己的作品,从她们的
眼里就能看出对自己刺绣手艺的自豪和骄傲,同时也能感觉到年轻一代的侗族青年对这门手艺的忽视,大部分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刺绣工艺,也不会去询问刺绣纹样的意义,有的甚至会嘲笑还在学习这门手艺的朋友,觉得她们跟不上时代。
看到的大都只有中年或老年妇女们还在孜孜不倦的为自家后辈刺绣。在非物质遗产越来越被国家重视的今天,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课题不仅对侗族刺绣有着抢救性的保护意义,更是对侗族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民族思想意识和内涵的一个重要探索和保护。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