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侗族刺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侗族纺织刺绣文化在唐宋时就已经形成,到明清时期其技艺已经日臻完善且与其他形态如侗歌、舞、戏剧、建筑等文化并驾齐驱。就像酒文化以酒具、酿制工艺、工艺过程和不同浓度、不同风格和口感的酒为其物质形态一样,从江刺绣不仅装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并在此形态深层隐含着从江侗族的社会心态。从江侗族刺绣品上所表现的各种纹样图案,以及围绕刺绣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承载象征意义的符号,传递着从江侗族人民祈福求祥的信息。从江侗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从江的刺绣文化不仅有其具体而独特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心态,而且还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⑴文化记载功能。
侗族人民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长期生活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文化的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志等文艺为形式,前三者的文化传承形式虽便于叙说侗族的历史及民间故事,但这种文化形式并不能完全记载侗族人民的多层文化认识,而且类此的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和因年代久远的变异,但以图案记载就弥补了不稳定记载方式的缺点,能更好地保持原样。就是在以文字为主要叙述工具的民族,以图案为文化的反映物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侗族刺绣纹样、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历史轨迹,因此,侗族刺绣的整体现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作用。
⑵祭品功能
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祭祀很多也很普遍,如祭“萨”、祭土地、祭桥、祭树、祭灶等等,凡祭祀,必有侗族的刺绣品;在祭祀过程中,参加祭祀者要身着刺满纹样的侗家盛装,其特征是襟沿、肩围、臂端、袖口、前胸、后背部的补子,甚至前后整个下半幅都以侗锦镶边并装饰,用银链背一个花荷包,补子花上绣着精美的花、草、鱼、虫等图案。祭祀盛装是显示各家妇女贤惠程度的最佳场合,看着自家的丈夫穿着自己精心刺绣的服装参与祭祀场合,是自己无比的荣耀。再如祭祀土地时候,祭主除了要给“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立“屋”,在“屋”前门正中枋上挂一方侗绣。因此侗族刺绣品在个人或团寨祭祀时,又充当敬神敬
祖的祭祀品发挥祭品职能。
⑶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
侗家姑娘长到八九岁即学会纺纱,十来岁便学会织布、织锦、挑花、刺绣。到了十五六岁、十七八岁每人几乎都有众多的侗锦、侗绣等织绣品。一旦进行社交活动并在其中看中了哪位小伙子,经由小伙子“借件”或“借把凭”(对歌),她便会似羞还喜的唱歌来和心爱的人互动,经过几个回合的对答之后,便将自己最心爱,最能表达自己对爱情追求的织绣品,比如腰带,鞋垫或是侗帕送给男方,以示定情并忠贞不渝。当决定嫁给男方时,还要送给男方衣服。正如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记载的:“……山同女……,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媚,唱歌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这
里,布匹、手帕、鞋、衣服就成为传递爱情的信物,反映了侗族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汉绣的社会环境

下一篇:汉绣的市场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