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遗产作为载体的传播策略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中部地区的很多历史名城曾经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近历史的发展中,特别是在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由于多种原因,中部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古往今来,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受到弱视或出现衰落,一般来说大致发生在这一地区由盛转衰、由富变贫、由中心而边缘的过程后。在这个前提下,更加重了地域文化回归繁荣的困难度。如果一个地域在整个民族不同地区发展中处于前列,地域文化则会伴随地域的整体发展而发展。地域性文化形象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甚至更久。这个过程受到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的影响,作为具体的地域文化种类,周期一般会短些,往往是一些具体的文化种类得到认可之后,整个地域的文化形象才会逐渐构建成功,这也是刺绣作为载体传播的文化目的。 注重刺绣作为载体的特性,承载合适的文化形象。作为商品的刺绣,慎重承载开放的文化(包括国内文化和国外文化),注重作为地域性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刺绣遗产的传播很有必要遵照以下策略进行运作。
首先,要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实物传播、表演传播、媒介传播的传播方式要注重其内在联系和影响,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效用,比如表演传播可能没有实物传播实在,甚至还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不能快速得到回报,但是技艺操作的表演可以增加观赏者的体验,增强对所表演刺绣的向往,动态刺绣服装展示则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可以增加汉绣或者汴绣的品牌文化形象。多样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要把握不同方式的频繁度。
其次,要形成传播层次的多元化。在分析传播方式的过程中,提到了一个“层次”的问题,这是刺绣遗产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很关键的一个策略问题。中国传统刺绣种类丰富,它们有的流传在民间有的、流传在官方,有的流传在农村、有的流传在城市,有的流传在高山地区、有的流传在平原地区,有的流传在市场中、有的流传在学术界,有的流传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的流传在社会精英的高雅品位中等等。可见,刺绣传播于不同层面的文化范畴内。在如今社会,汴绣好像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传播策略,汉绣则显出明显的差距。无论现实怎么样,任何一种刺绣遗产要想获得市场品牌形象和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应该形成一个适合的传播层次系统。 再次,要形成传播周期的有效化。这里主要指媒介传播与表演传播,实物的传播是越频繁越好。媒介传播和表演传播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似乎也是越频繁越好,但传统工艺文化的经济效益目前普遍不高,无论是公益的或者商业的,我想还是要研究传播学的规律,达到有效的“度”就好。 还有,要形成传播内涵的地域化。每个行业都会有许多“新事老事”进入传播渠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刺绣,我想都是地域性文化的范畴,对其传播在内涵上要尊重该物品的造物思想,有侧重的传播地域文化。避免在多元的社会,传播一些“奇怪现象”,误导地域文化的特色。
最后,要形成传播内容的品质化。也就是说进入传播环节的绣品尽量做到品质优秀,当然这是相对于价格等具体因素的品质优秀。可以参考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方式,对于半成品和废品的绣品,一定要杜绝它们进入传播环节。无论是汉绣,还是汴绣,都要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地域文化品牌形象从一定角度说是落后于四大名绣的,如果自身再不注重传播品质化的文化,在未来将会断送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