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性也称之为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相对于物质性来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性的,无形性的,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性。连南瑶绣在其产生以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但至今仍然具有鲜明的瑶族风格,展现其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文化。瑶绣的针法、图案也一直依靠妇女们口耳相传至今。它的图案、针法等都明显区别于其他绣种。体现了鲜明的非物质性。
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技能或习俗。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我们祖先汗水的结晶。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接受性出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一个共同体、群体、个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知,在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对本身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展现。这一创造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只有得到共同群体、团体的认可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并且进行传承活动,成为民族文化,成为文化财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观上的认可,就失去了创造动力和活力,就不再具有可传承性。连南瑶绣在整个连南瑶族社会内是广为族人认可的手工艺术文化,瑶族妇女皆会瑶绣,沙腰妹不会绣花,找不到好婆家的概念是为每个瑶人所知的。虽然随着现代文化的侵入,许多瑶族群众平时已经不再穿着传统的刺绣服饰,但是逢族中传统节日如耍歌堂等,必然会穿着盛装的瑶族刺绣服饰参加节庆活动。这一切都反映了瑶绣的可接受性,瑶绣的广为大众认同,也突出了瑶绣的传承性。
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传统的师徒传承,是师傅传,徒弟承。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相较于精英文化缺乏竞争力,传承形式多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口头性强,有关史籍志书少有记载,以书面形式流传的极少。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绣自诞生以来,不管历史如何演变,瑶绣的针法,内容、图案都一直传承于妇女的口头手上,没有专门的绣谱,具有鲜明的“口头性”。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