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民间美术的收集、整理由来已久。20 世纪初,一批活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等,在从事各自的专业工作的同时,已经程度不同地注意到民族服饰的客观存在,视为研究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的佐证而予以重视,并对之进行调查、收集、整理、陈列、介绍和研究。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在南方,隶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设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在几年间,共收集了包括首饰、衣服鞋帽、应用器具、工用器具等在内的西南民族文化陈列品数万件。大约在 1935 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的民族学和民间艺术、手工业的调查、研究工作也有计划地进行着。以凌纯声、马长寿、庞熏琹、芮逸夫、李霖灿、谭旦冏等为负责人组成的调查团在 1930 年前后和 1937 年至 1942 年间,分别在东北、西南、四川和台湾等地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图片等数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并于 1949 年 7 月举办了“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1981 年 5 月,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同时在民族文化宫展览的,还有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民族文化宫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会”。这两个展览会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瑶族服饰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现在,在瑶族聚居的省份,基本上都有瑶族服饰的收藏展览。如广西,以自治区博物馆为代表的区内许多博物馆,都有瑶族服饰陈列区。从 2006 年起,广西又决定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门头村建设中国第一个花蓝瑶生态博物馆,专门收集、整理包括服饰刺绣在内的花蓝瑶传统文化遗产。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瑶族及其他瑶族支系服饰的研究众多,如花瑶、蓝靛瑶、茶山瑶、白裤瑶等,但是对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1)前人的研究,常常以整个瑶族或者大瑶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很少涉及到花蓝瑶。而在少数研究花蓝瑶的著述中,对于服饰刺绣文化的描述大多只言片语,仅作为其中一个小问题得以侧身其间。相比之下,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的研究显得很薄弱,形式、内容和发展变化都未得到详尽、系统的阐述。
(2)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对当时所看到情况的描述,没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其特殊性和普遍性,也难以发现其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