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蓝瑶服饰刺绣文化概述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服饰作为人类生活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由于其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一个民族特点最显著的表现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标志。而瑶族支系众多,同源文化下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文化,服饰就成了区分不同支系最重要的直观标准。花蓝瑶正是因其服饰而得名。妇女的服饰均绣有精美的图案,五色斑斓,“花蓝”就是“花花绿绿”的意思。
花蓝瑶传统服装分为日常生活所穿的常服和节庆日的礼服。常服比较简单,没有或有较少花纹。绣有花纹的,也只是在衣领、衣袖、衣前襟处,窄窄地挑绣一些简单的图案,且色彩单一,与底布颜色相近,目前主要是一些老年妇女的穿着。节庆日礼服是上衣下裤,无裙。妇女头戴前额开阔、下部宽大的青褐色网帽,遮住双耳、眼眉,前覆后扣,中间起屋,下垂两角。外罩头巾,已婚妇女为白色,未婚女子则为左右两穗的青白色头巾。上身穿青褐色无扣交领衣,长袖宽口、肩袖平直,领、袖、衣缘均绣有精美图案,与古代“衣作绣、锦为缘”的制度相符。并且锦缘厚重,构成衣服的框架,有利于服装形制的稳定及穿着时贴体,其实用价值比艺术效果占有更重要的意义。衣长过股,较宽博,用白布挑绣腰带或者以赤、青、白、绿、黄五色细纱线编织的腰带束身,衣身前蔽后覆,且后幅长于前身,与古代蔽前覆后的芾、韨或者所谓的“赤髀横裙”一类的服饰相似。
下穿长至膝盖以上 10 厘米的短裤,膝下着胫衣即黑白锦脚绑,另用彩色瑶锦带将脚绑系紧,锦带两侧彩穗垂于小腿两侧,赤脚或穿木屐。男子头扎赤、青、黄、绿、白五色图案的彩锦巾,上身所穿的青褐色无扣交领衣及下穿黑色长裤皆无刺绣图案,只用和女子同样的白布挑绣腰带或五彩腰带束身打结垂至下腹,并在腰两侧悬挂两条青白色的腰带,女子腰带则在腰后打结。男童、女童皆头戴花帽,但图案不尽相同,且女童身穿绣花上衣。秋冬时节或者节庆日,成年女子都喜穿数件上衣,4 件、6 件甚至 12 件或者更多件绣有精美图案但是大小不一的衣服层层叠叠套在一起,从里到外依次缩短排成鱼尾状,极富层次感。这种穿衣方式自古沿袭,在“歌熟”《嫁去庙地屋》中就有体现。这首古老的瑶歌在花蓝瑶久为传唱,歌词大意是一个女子对婚后生活不满、怀念少女生活,其中就有“还在娘爷屋,衫襟相叠像龙鳞”,“还在娘爷屋,腰带缠过两三层”的说法。
在瑶族,一个姑娘要想受到称赞,不仅要貌美心灵美,针线活也一定要好。所以瑶族妇女织绣手艺都很好,花蓝瑶妇女尤其出色。农忙之余,随处可见姑娘媳妇围坐在一起,穿针引线,在青褐色或黑色棉纱布上挑绣出赤、青、黄、绿、白五色图案,巧夺天工。而早在秦汉典籍中,就有关于瑶族服饰特色的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盘瓠死后,其子女便:“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兰”。西汉时期,瑶族的纺织技术就已达到较高水平,汉武帝治武陵郡之后,便“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賓布。”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当时的桂北瑶族多椎髻跣足,“或斑布袍裤,或白头巾,……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窣,惟其上衣斑纹极细,俗所尚也。”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也有“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的说法。清代《广西通志》中仍有“裙用五色绒彩织为文绣”的记载,可见瑶族服饰的习尚,早为世人所注意。直到现在,这种“五色斑斓”的瑶衣仍然是大多数瑶族人民喜爱的节日盛装。而如此美丽的衣服,正是得益于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因此,要研究瑶族的服饰文化,首先要研究其刺绣文化。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