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宋朝时期的鲁绣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观赏性鲁绣兴起,但是,社会的不稳定影响了鲁绣的发展。隋唐时期,鲁绣广泛应用,工艺针法发展很快,鲁绣制品分化为实用和观赏绣两部分。唐代后期,我国北方连年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和各小国林立战乱,桑地和织绣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迫使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若干刺绣工人也迁徙南方,在大迁移中带去了鲁绣的工艺风格,使其融入南方的刺绣中,促进了鲁绣与其他刺绣的融合,发展了南方的刺绣,但是北方的鲁绣从此却一跃不振。直至宋代,鲁绣的文献记载未见史端,少见出土实物,但是鲁绣在民间却世世相传。到了元明时期,“鲁绣”又迅速发展,与中国的四大名绣、东北的辑线绣及北京的洒线绣等都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而闻名于世。1975年3月,山东邹县火车
站扩建中,发现一座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的墓葬—李裕庵墓。李墓出土了几件元代刺绣品有绣裙、袖边、鞋面等具有典型鲁绣风格的刺绣品,这些绣品采用了山东传统的双丝捻线的衣线绣,运用了辫绣、缀绣、接针、套针、平针、抢针、打籽等多种灵活的针法,针线细密,整齐匀称,疏密有致。图案花纹具有典型的鲁绣风格:苍劲有力、色彩浓丽、质地坚实。这种绣法,反映出当时绣工的熟练技巧,为研究古代“鲁绣”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芙蓉双鸭图轴》(高140厘米,宽57厘米)和《荷花鸳鸯图轴》(高135.5厘米,宽57.3厘米)是明代鲁绣的珍品,是明代北方刺绣的代表性品种,运用了加
捻双股丝线的衣线绣工艺。这两幅鲁绣布局自由,色彩明快、浓艳,突出体现了鲁绣的特有风格。(如图2一2、2一3) 清代鲁绣在明代基础上向前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社会生活较为安定,刺绣在民间成为多数妇女的必修功业,代相传习。民间刺绣工艺也达到
了全盛时期。1987年2月,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了珍藏的清代刺绣书法座屏12幅,每幅高255cm,宽34cm,作品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的楷书,用白缎黑丝线绣底显字,是一件典型的鲁绣艺术品。曲阜孔府珍藏的绣品是最有代表性的鲁绣实物,1985年,济南刺绣总厂和鲁绣研究所派人到曲阜,历时半个月,对孔府现存的2900余件古代鲁绣作品进行考察研究,包括挂屏、床上用品、绣衣绣垫绣鞋、桌椅装饰、日用小品等,作品无不体现着鲜明的鲁绣风格。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