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撒尼人刺绣的历史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撒尼人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是石林地区的土著居民,并具有悠久得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据《路南彝族自治县志》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其先民就在巴江②两岸繁衍生息,至隋唐时期,这里建立了实力强大的落蒙部,其首领时代充任朝廷命官。随着明代土司制度的崩溃和外来移民的流入增多,彝族与外来民族不断融入和同化,彝族内部的分化也日渐突出,最后,到了清代,这里逐步形成了撒尼、黑彝、白彝、彝亲、阿细和阿彝子等六个支系。③现在的撒尼人,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宜良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沪西县、弥勒县,曲靖市的陆良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丘北县。这与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关系很大。历史上,石林县先后分别在落蒙后期隶属石城郡(今曲靖),元代元二十四年,由落蒙万户府改为路南州,辖弥沙、邑市二县,明洪武十五年隶属澄江府。1949年成立路南县临时人民政府时,隶属于滇桂黔边区弥
沪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5月6日成立路南县人民政府,隶属宜良专区。1954年宜良专区撤销,改属曲靖专区。1984年划归昆明市,为市管县。199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隶属昆明市,同年12月8人,路南彝族自治县正式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尽管撒尼人居住在不同的州、市、县,但是,这个地区却是这些州、市、县
的结合部。除了丘北县撒尼彝区与撒尼人的中心居住区老圭山相距较远外,其他撒尼彝区都在圭山区向四周辐射的区域。沪西县的撒尼彝区在圭山东面;弥勒的在圭山南面;石林县的在圭山的西面和北面;宜良和陆良的紧邻石林北面的撒尼彝区。据考证,石林的撒尼彝人主要是从昆明地区迁徙过去的,而沪西、弥勒、宜良的撒尼人,主要是从石林的“糯邑”村迁过去的;丘北的撒尼人大多是从石林地区迁徙过去的。①据初步估计,石林县撒尼人口为6万多,沪西县为1万多,弥勒县近1万,宜良县l万多,陆良县千余人,丘北县l万多,再加上散居在省内乃至全国的撒尼人,共计10万人。②石林县地处低纬度高原的滇中地区,地势起伏平缓,由东向西呈阶梯状逐步倾斜下降。全县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其余为山地、溶岩地和盆地。再加上这里的湖泊、钟乳石、溶洞、孤峰和地下河等,形成了奇异壮丽、多姿多彩,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林,大叠水风景区等。
石林县气候具有低纬度高原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冬季为旱季,夏季多雨)。鉴于石林石多土少和气候原因,石林县境内,人们大多只能种植包谷、荞麦、麦子等,水稻种植很受地理条件限制;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豌豆、洋芋、烤烟和火麻等;畜牧业方面,主要放养羊、牛等。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勤劳的广大妇女,她们几乎终年无闲暇,绩麻、织麻布是从小姑娘时起就学会的本事。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