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撒尼人现在居住的房屋不再是以往的土木结构的草房和瓦房,而是砖木结构、甚至是钢筋混凝土的新式房子。
撒尼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服饰了。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撒尼人服饰也在不断变化、更新,但是,从传统上来讲,撒尼男子上装着青布或粉蓝布无领斜襟(大襟)衣或对襟衣,外加青布褂子,下装着宽口长裤,中老年男子在节庆时,头缠黑色布料,露出的一个端头通常有刺绣图案;妇女以其包头为最明显的标志。并且,不同区域的撒尼妇女的包头(撒尼语叫“哦姐”)还存在差异。①圭山是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地,圭山型包头同样也最具代表性。其包头是用桃红或大红布与青布配制的长条布来打的。姑娘的包头边用金绒布镶边,包头边沿钉银泡泡,撒尼语叫“卡士玛”。长辫子裹在包头上,串珠(撒尼语叫枪娃)或彩色毛线垂在后面。己婚撒尼妇女包头上,纵向平放着一个三角形的绣花片;若是未婚姑娘,两侧耳朵上则插上一对这样的三角形绣花片,叫“彩蝶”,因为远远看去,像一对彩蝶在花丛中比翼双飞。圭山撒尼妇女上装通常着青布或粉蓝布斜襟(大襟)衣,中口袖,斜襟袖口镶异色花边,身背青布作里的绵羊皮,上面缝上一小块绣着蝴蝶的金绒布,蝴蝶图案边沿镶边,再缝上刺绣的带子,带子自然垂于胸前;系围腰,围腰上挂绣花飘带,飘带垂于腰后部;下装着宽档裤,脚穿勾尖绣花鞋,肩挎绣花包包。撒尼人服饰的第二个类型为石林型。②与圭山型相比,石林型男子的蓝色上衣的腰间,通常用半尺宽的白布作一圈装饰,而且其麻布褂的布料要稍加
粗糙些,原因在于石林一带的妇女擅长织火草衣,这里男子穿的褂子也叫火草褂。另外一个差异在于妇女的头饰。石林型女青年的包头为曲线性的斜形,因此也被称为“斜包头人”。其女青年的上装虽然与圭山型相同,但是,上衣却是蓝色的棉布,腰间用半尺宽的白布作装饰,下装仍然是超宽型裤子。石林型女青年服饰正朝着圭山型服饰靠拢,在节假日时,大多穿戴圭山型的服饰。石林型中老年服饰的特点仍然是体现在头饰上,与青年型的头饰一样,只是左侧缝上了一个竖着的蝴蝶三角片。最后一种服饰称为丘北型服饰,其主要特点是中、青年女子的包头多为朱红色,上面的两片三角蝴蝶,并排插在包头的正前面,而老年人的包头则
随意和轻松多了。丘北型服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妇女的上衣是用不同颜色的多块布拼接而制作成的,色彩异常绚丽。穿丘北型服饰的撒尼人在节假日时,也倾向于穿戴圭山型服饰。撒尼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有1、祖先崇拜,供祭先人的一络头发,在清明节前以祭品祭献;2、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认为天地、日月、山石、火、林都有神,其中山神最强大有力,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年景好坏、升官发财,无不与山神无关;动植物崇拜,动物以虎和龙为主,植物崇拜主要是祭祀神树、龙树和谷种;3、天主教,主要是法国籍传教士邓明德,即保禄•维亚尔 (PaulVial)以及其后30名传教士来到石林地区传教,建立天主教堂,并让周边22个撒尼人村寨的村民信奉天主教。这些撒尼人相信耶稣基督,相信圣灵,相信人死后会复活,相信永生;信徒遵守基督教的十戒,星期天进教堂礼拜诵经。撒尼人的婚姻习俗主要是自由婚姻。民国前,男女恋爱主要在公房里进行。年青人在这个社交自由的场合,无拘无束地交往,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公房在建国后,几乎不复存在了。男方的求婚得到应允后,婚礼的一切由男方来定。女方不陪送妆奋。撒尼人向来尊重老人,其丧葬习俗主要是隆重,以棺葬为主。①由毕摩装棺,并择定出殡的日子。丧事一般都办的较为隆重,上祭亲友舅姑戴孝布,孝子孝女戴孝帽。第三天,到坟地复山,在坟地周围找到蜘蛛放生。第三年,请回舅姑、亲戚来祭奠,孝男孝女跪在坟前,舅舅脱下孝帽,换上新帽,丧家给舅
舅“挂红’,,丧事直到这时才结束。撒尼人主要的节日庆典有与汉人一样的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端午节;也有其独特的火把节、密枝节;还有天主教信徒过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其中的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火把节的来历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
主要目的是一样的,即祭祀田地神、祈求丰收、驱邪除灾。火把节也是亲友团聚、男女结交和会友的一个良机。人们不仅蹲“汤锅”(也就是宴会),还尽情唱歌跳舞,舞动火把;举行斗牛比赛、摔跤比赛等。总而言之,火把节已成为撒尼人的最重要、最隆重、最欢快的传统节日,其规模、名声和影响力日趋壮大。密枝节是撒尼人的原始宗教活动。一般在离村落不远的一片叫“密枝林”的树林里举行。举行前要对密枝林净化祭场,还要驱除野鬼,因为它是神圣的,不能砍伐树木、埋葬死尸,女人不能靠近。由毕摩主持举行密枝节的宗教仪式,从冬月的子日持续到第五天的戊日,祭拜男、女密枝神(男性密枝林为“普神”,女性则为“派神”,驱除男、女密枝林里的野鬼,打猎,村民之间相互请客,举行娱乐活动等。总之,密枝节的目的是通过祭拜密枝林这片神林,驱除瘟神以保佑平安。人们吃新米、新肉,象征和祈求五谷丰登。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