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南妇女服饰的比较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为了进一步揭示昆明呈贡地区汉族传统服饰与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关联之处,特此引用法
国驻云南最高外交长官方苏雅在 1896 年—1904 拍摄于昆明的照片,形象直观得记载了清末民初昆明汉族普通妇女的服饰面貌,如图 18-20,经过比较不难看出,虽然经过上百年的历史变迁,在形制上清末民初的昆明汉族妇女服饰与近现代水乡老年妇女装束仍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宏观来看,同样的蓝黑色系,同样的服装形制和穿戴习俗,除却图片的色彩,仿佛跨越了百年的历史,三组不同时空的汉族妇女生动鲜活得演绎了汉族传统服饰百年的传承,但百年的变化还得细微之处的辨析方能看出。形制异同
发 髻 发髻是昆明呈贡县妇女首服的基础,因为接下来的头帕和眉勒都是包裹和覆盖于此上的。妇女的发髻很简单,头发后梳扎起,用一椭圆形假发髻盖之,垂与脑后。发髻中心有一玉瓒固定发团,成型后用以黑网兜之或者不用黑网。江南女子发髻称为般般头,即 “所谓盘桓髻”(图 22)。是发髻的一种,可见水乡妇女的般般头即是古代妇女的盘桓髻。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之后,妇女发髻的种类多样,有的盘于头顶,有的盘于脑后,水乡妇女的般般头是梳在头后的低垂发髻。明代时江南民间妇女一直流行低髻,“宫廷尚高,民间尚低”也许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造就的。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就有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妇人头发扎一长把,“髻多盘于脑后,在约发处饰以红丝,固以扁簪”,几乎与江南地区妇女发行如出一辙。现在江南乡村的女子为了节省时间,也普遍流行假发髻头帕与包头 昆明呈贡县汉族妇女的头帕是一块长 30cm ,宽 25cm 的长方形棉布,在棉布低端中间部分用红、白、淡粉棉线施绣,装饰部分呈一小条状长方形,造型单一,做工简单,头帕系扎后装饰的长方形绣条正好位于发髻上,头帕在脑后遮掩一半发髻,两端在髻下自然打结,过程便捷,大大节省了时间。(图 21)而江南女子的包头在外形上看是一块底角约30度的等腰梯形,上边一般为60~70 cm ,下底一般为 100~110 cm ,宽约 25~28 cm。等腰梯形的两端三角形部分则一般是由不同花色、质地的布拼接而成,斜边略带弧型。在上边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宝剑头的带子,或是一个有流苏的绳子,长度都是约十几厘米,目的是用来收缚顶端。而若将包头巾缚戴端正,则整个呈立体三角形,头后上方还有一小空心三角形,发髻由此露出;头巾的余下部分则在肩颈部垂挂下来,形成两只又长又尖的尾部叉开、互相交叠、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拖角大而明显,为了醒目,许多水乡妇女还会在拖角刺绣或拼彩布。下图 23 为水乡女子包头过程,相对呈贡汉族妇女包头方式更为复杂:眉 勒 江南妇女眉勒式样复杂,色彩多变。从质料及装饰工艺上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穿戴者的富贵贫贱状况。富贵家的女性佩戴的眉勒质料多为上等的暗花锦缎,丝绒及水獭、狐狸、貂等动物皮毛。其中,以貂、狐之皮最为时尚。《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额间围以“紫貂昭君套”,既保暖又美观,描绘了一个在传统封建礼教下的美丽妖艳的贵妇人形象并彰显了她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而普通人家女性所佩戴的眉勒无论从质料、装饰工艺等相对比较朴素和简单。
其实二者在形制上同大于异,昆明妇女的眉勒基本延用了江南女子眉勒形如波浪的款式。但在装饰上已经没有了江南的华丽秀美,色彩也单一全是黑色,可能跟佩戴对象有关所以质料上仅用清一色的棉布。
大襟衫 昆明呈贡汉族妇女的大襟衫也称姊妹衫,立领、宽身、袖松,长度过臀,中老
年妇女的衫更为宽松舒适,单色素雅。江南女子大襟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拼接的运用,大
多体现在衣服的袖头或前襟拼接一块印花或异色面料,色彩花纹的不同,形状及大小的不
同,穿上后顿显生机。
围 腰 围腰是昆明汉族妇女和江南女子都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在昆明,妇女的围腰只有两种不同的形式,都在膝上,较为短小,做工简单。江南女子除了围腰(褥腰头或束腰)外,还穿缛裙,围腰是与裙搭配使用,实际上就是围系于缛裙外的围腰或围裙,也多分两层,上层是翻盖,下层是束腰本体。常用花布拼接,有的绣一些传统花卉或几何形图案,简洁但鲜明。穿在裙外是防止劳作时弄脏裙衫的,造型类似于昆明妇女的“两片式”围腰,用色也多蓝黑。现将昆明地区的围腰和江南地区的束腰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包头正面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