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服饰中的明代服饰元素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屯堡女子大袖衫低矮的领子和窄细的花边,则是典型的明代式样,如图 22。明代妇女喜梳高髻这一习俗,倒是被屯堡女子保留了较长时间,虽说与现在的发髻不同,但至迟于清末还保留着挽髻于顶的发式。如《贵州通志·土民志》记载:“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南来黔,其始祖皆凤阳人也,女子挽髻于顶,与各族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习俗多与汉人同。”包头也是明代盛行的妇女头部饰物,包头亦称“额帕”,一般以乌绫为之,夏则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四寸。后用全幅斜折,阔三寸、长是头围的两倍左右,裹于额上,余下部分再绕回前额做结,不用剪裁。明人沈石田诗中有“寸落儿童拖草屦,晴乾嫂子戴乌兜”的诗句,乌兜亦是额帕的一种。明代才女梁小玉《咏包头诗》云:“轻霞薄雾小春罗,傍着蝉鬓香更多……横妆一带浅者螺。”
其后额帕日趋考究,需要剪裁、夹衬,并缀以团花方块、金玉宝石等,此种形制的额帕称为“头箍”。在抄没严嵩家时就有“金厢珠宝头箍七件、金厢玉宝石头箍二条”。后来头箍还用动物皮毛加以装饰,制成既美观又保暖的暖额,时称“卧兔儿”,清代的“昭君套”即此种头箍。
①明初以乌绫、乌纱叠制而成的额帕与今安顺屯堡妇女的头帕形制十分相似,都是不需裁制折叠后直接围裹在头上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我们看到的屯堡老照片中女子的头饰有所不同,见图 23,照片中女子头部裹的更像是包头后来的形式——眉勒,与明代江南水乡女子的“青袱蒙头”亦有几分相似。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