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上衣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我的奶奶已经九十六岁,她就是典型的关中妇女,穿着打扮以及裹过的小脚都能看出历史的印记,她存有的衣物也为此次论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妇女穿着的上衣形式主要分为对襟式和偏衽式。
a 对襟低领式:对襟式服装和男性外衣区别不大,仔细区分女性外衣整体比男性外衣稍微修身一些,腋下服装线条为内弧线型,以突出女性腰翘;而且在袖口处及衣身下摆边缘都做了 3、4 厘米宽的包边,衣服里子都为色彩鲜艳的花布,在里子右侧还加有口袋,当地女性称其为“表兜儿”;还有的女性服装在衣领里还另贴有一层衣领,这样提升了女性服饰的美观度,同时也反映出女性柔美细腻的一面。(图 4-2)
Vb 偏襟式:偏襟式服装在关中女性中的穿着还是很多见的,这种偏衽服饰起源于中国古代。“衽,衣襟也。从衣,壬声。注释:指衣服胸前交领部分,也指衣的两旁掩盖下裳与上衣交际的地方”。这是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衽”的解释。而沈从文、彭浩先生在对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一批战国中后期的实物进行考察后得出一些关于“衽”的新认识:“衽”是分别缝制在袖窿下即上衣、下裳、袖腋交界的两块矩形布片,又称“嵌片”。由此看来,从衣衽的位置与结构关系方面来讲,无论是衣襟还是嵌片,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也相差不远。
关中地区流行的大多是“右衽”服装(图 4-3),也就是说服装门襟右开,左侧衣襟大于右侧衣襟且置于右侧衣襟之上的服装形制,反之则为“左衽”。这种服装纽扣的位置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即要扣的平整还要美观,一般在领口处横向设置一粒扣,接下来在斜边上设置一粒扣,紧挨腋下设置一粒扣,下来竖排横向再设置三粒扣。关中地区的“偏衽”服装衣长较短,两侧开叉,右侧衣襟比左侧衣襟短,这种形式用于单衣、棉衣等各类服装的制作。
旧衣物中还有一件颇有风格的棉衣,棉衣的样式同样为“右衽”形式,棉衣并不是用棉花等絮填,而是将颇有陕北风情的羊皮作为里料,这也说明了关中地区服饰文化受到了陕北地区的影响。陕北地区是以游牧为主的边塞地域文化,放牧的主要家畜就是羊,加上冬天异常寒冷,兽皮最能御寒,所以陕北的人民将羊皮用来做皮袄穿,听说选用的羊皮也很讲究,需要用皮板轻薄、毛孔细小、毛绒细密缜厚、毛儿弯曲多卷,手感柔软光滑且细腻,视觉美观的绵羊皮制作。但是不同的是陕北地区的羊皮袄面子是毛面,也显示出陕北人性格的豪放
粗犷;而关中地区人们将毛面作为衣服里子,毛面接触人体,这样也会更加保暖,同时还保持“右衽”服装的款式结构,在右侧衣襟偏下部位还做有口袋,看完真是要对当时民间服装的设计感感叹不已。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