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活动性质发生转向,苗族服饰功能随之改变。现在融水苗族的节庆活动的发展方向为:其一,从祭神到娱人,其二,从封闭到开放,其三,由宗教文化内涵转向经贸联系功能,其四,节庆活动与旅游结合。节庆活动发生了转变,导致苗族服饰的功能发生变化,节庆活动娱乐性、开放性和商业性,使服饰的审美性、娱乐性、商业性功能越来越突出。
苗族服饰的传承依赖于民族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通过节庆活动不断循环和加强。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被时空界定的群体的支持。融水苗族每年举行各种公共性的节庆活动,正是要给参与者们造成这样的集体记忆。在往后的岁月里,这些有着共同经历的个体,会通过彼此的接触、交谈、回忆来相互印证和支持这种记忆,由此而获得效仿学习的范本。这种周期性的活动,强化了集体记忆的积累性和连续性,使之慢慢地变成苗族人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组成部分。苗族服饰正是在这种不断重复的集体记忆中得以生存,而这种集体记忆依托于苗族的各种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民族服饰传承必不可少的载体。服饰与节庆活动紧密相连,如果节庆活动淡化了,服饰消失也就不远了。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这些
节庆活动里,男子很少有穿着民族服饰,而女装则绚烂多姿,刺绣有全手工的、机械的、半机械半手工的;面料上有亮布的、仿亮布化纤面料;银饰有世代相传的银饰、黄铜仿制品的银饰、还有一些为省钱用银纸剪成的装饰品。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服饰的传统工艺逐渐消失,其舞台化趋势正在蔓延。这与传统服饰的生活作用逐渐消失有关。当人们外出打工,融入外面文化环境时,民族传统服饰不再成为每天穿用的日常服饰,它的日常功能被淡化。在访谈中培基屯潘家大女儿嫁到了柳州,家庭环境非常好,有一栋 300 平面的别墅,在问及潘家妈妈去女儿家居住时是否穿着民族服饰,潘家妈妈说穿过,但觉得在城里穿着苗族很不合适,潘家女儿为妈妈立即购买了市场上的现代服装。因此,哪怕是不外出打工的老者,当她所处的服饰文化环境不同时,苗装的日常功能马上消失。而在重要场合和节庆活动当中,民族服饰才发挥着巨大的舞台展示功能。在融水哪怕是在外面工作的女孩,回到家里的一些重大场合基本都要穿着苗装。大多数妈妈肯定会为女儿准备一套苗装,有现代布料的,也有传统布料的,回家过节穿用。女孩结婚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穿着苗装是必不可少。因此,服饰的日常功能衰退,而舞台功能增强。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保护了融水的系列坡会,而没有框定服饰的工艺制作,这加大了融水苗族传统服饰保护难度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