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湖南地区刺绣工艺分析

2013-6-15 10:20:0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绣花制版

湖南地区古代出土刺绣品和丝织品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1958 年(战国时期)和 1972 年(西汉时期)的刺绣。其中,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一批汉代刺绣,共有 40 余件绣品。规模宏大,技艺高超。以绣地和图案作区别,可分为为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方棋纹绣、茱英纹绣和云纹绣。其中“信期绣”、“长寿绣”和“乘云绣”,无论在针法、还是图案造型
上都极具代表性。如此丰盈的楚绣文明体现了湖南民间刺绣的源远流长。图 1.1 为 “信期绣”,材料为烟色绢地。从图案元素来看:由变体云纹、卷草和写意的燕子组成。以浅棕红、朱红、深绿色丝线为绣线。以辫绣针法为主,针脚一般长 0.1-0.2 厘米。整个画面由各种彩线绣出变体云纹和卷草,纹样飘逸洒脱。由于它的绣纹是以燕子为主题图案,画面上布满了
长着长尾巴的变形燕子和流云,燕为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在汉代,家燕的别称就是“信期”,故称它为“信期绣”。从图案元素来看,由变形的鸟状、怪兽图纹、成束的卷草、旋转的云涡组成,以浅棕红﹑紫灰﹑深绿、橄榄绿色丝线为绣线。主要以锁绣针法
1为主。整个画面由于色彩对比的的变化,远观是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树枝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隐匿在云中。这也许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的演变手
法,十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生活的康宁,也使人长寿。因此,在随葬品的遣策中,汉人将这类刺绣称为“长寿绣”。从图案元素来看,祥云和夸张的凤头组成,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丝线为绣线。主要以辫绣
1针法为主。整个画面被祥云缭绕,以跳跃的朱红色为底色,来衬托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联。翻腾飞卷的五彩祥云,云雾中清晰可见露着头部的神奇凤鸟,主题大约是凤鸟乘云。每个单元体的神兽头部有带眼状的桃形花纹,这种图案构成的流光溢彩的祥云及神兽,蕴含着“升仙”的意思,即为“乘云绣”。
这些绣品中,有不少作品明显地保留着绣前用细线条勾勒图样的痕迹。技艺高超的绣品线条洒脱,不受图样局限。而技艺差的绣品则拘泥于图样,线条呆滞。这恰恰说明了当时从事刺绣的绣工,数量上是不会少的。针法上,这批绣品主要以辫绣和锁绣为主,其中以辫绣居多。辫绣针法虽然简单,但绣作技术条件要求很高。如绣品中的黄菱纹罗第“信期绣”丝棉袍、缃黄缣地“长寿绣”和黑菱纹罗地“信期绣”残片针法要求极为精细。有经验的湘绣老艺人认为,绣这种细线小针脚的辫绣,最难的是针脚匀,弧度一致,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针脚功夫(即工龄),做不好这样的绝活。
在辫绣作品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缃黄缣地长寿绣(残片),刺绣者为了让花纹尖端更细,除了在绣线上做改变外,在最尖端处用了类似接针的绣法。另外一处是拓黄缣地绣方棋纹残片,绣工使用了单针的辫子股绣法,其中部分单针辫子股的针线运动,在针法上与后来的打籽针非常相似。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接针和打籽针,而这恰恰是接针和打籽针的前
身。在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湘绣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马王堆汉墓一大批刺绣品的出土,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同时也证明在秦汉以前湖南地区就有人专门从事刺绣。而在在长沙地区发掘的楚墓中的刺绣品说明:早在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只是直到西汉时期,湖南地区的刺绣艺术逐渐形成了高雅而浪漫的风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湘
绣等于现代湘绣,因为当时的湖南只是楚国的一部分,所以到了汉代仍然延续着楚人浪漫主义、崇尚巫术的风尚。当时刺绣的主题图案主要是是龙、凤、鸟等,辅助花纹是枝蔓、花卉、草叶、几何纹等。内容充满着神秘的楚地巫风色彩。虽然古代的刺绣和现代的湘绣有一定区别,但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从出土的许多绣品中不难看出,这些绣品仍然保留着绣前用细
线条勾画图样的痕迹,即先画后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