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搜索关健字: ,共有 1152 条记录
-
撒尼人刺绣的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作用
在撒尼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孩子佩戴的帽子不仅标示了他们的年龄阶段,同时还起着祈福、避邪等作用,当然就意味着健康、长命以及对平安、幸福家庭生活的寄托和渴望。撒尼
时间:2013-06-15
-
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妇女服饰异同比较
由于服饰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西山区历代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同一块土地上错居杂处、相互交往,其服饰更多的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如在图案
时间:2013-06-15
-
“江南的少数民族”服饰
从明初洪武时期开始,大量的江南移民通过屯垦戍边的方式来到云南,因此也把江南的民风民俗带到云南,服饰穿着便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代表。至今,仍有不少当地人提到
时间:2013-06-15
-
撒尼人刺绣的族别识别功能
石林县境内的彝族有撒尼、黑彝、白彝、彝亲、阿细、阿彝子等六个支系,各支系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同时,在石林附近的北大村乡大塘子、路美邑乡小滑坡、鹿阜镇、大
时间:2013-06-15
-
水乡女子的撑包
撑包 今江南女子的眉勒也叫“撑包”, 在形制上与古制“眉勒”相似,通常形状窄而狭长,可分为两种。一种宽约 4 cm ,形状无起伏,至两端形尖。另一种较宽且
时间:2013-06-15
-
服饰图案异同
传统服饰图案作为一种图像符号,鲜明直观,常常形成一种观念性、故事性、民族性和装饰性的综合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装饰效果。因长期的交往和学习,西山区汉族和周
时间:2013-06-15
-
彝族的服饰
彝族偏爱马樱花、山茶花,彝族妇女服饰上无不体现出对马樱花的热爱,同时彝族人民认为火能给人光明,是生命之火,故火焰纹也在彝族服饰中多处出现,如上图 47、49彝
时间:2013-06-15
-
服饰色彩之异
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自己喜爱的色彩,并形成民族内部相互认同的服饰色彩观念,这种“服饰色彩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各种文化观念堆积、重合
时间:2013-06-15
-
汉族尚青 色内敛的特点
昆明周边的老汉族被称为“蓝衫人”由来已久,“蓝衫”被用来概况昆明这个特殊的汉族族群可见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蓝色源于古时色彩观念中的“青”,蓝色真正成为色
时间:2013-06-15
-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服饰现象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杂居促使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频繁交往,从而很快的促使生活方式的趋同化。这种趋同表现在服饰这一物质载体上就是各民族彼此之
时间:2013-06-15
-
装饰工艺异同
西山区汉族及周边民族的服饰工艺主要为重要部位局部刺绣、印染和镶滚贴边,其中刺绣在各种服饰品用应用最广泛。但西南少数民族刺绣与汉族民间刺绣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
时间:2013-06-15
-
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变迁
传统文化是特定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产物,特定环境是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再度加快,意味着现代
时间:2013-06-15
-
汉族传统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历史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传承基础上的变迁也有变迁过程中的传承。明清两代,是云南社会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
时间:2013-06-15
-
民族服饰文化的承传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
时间:2013-06-15
-
早期“ 江南”汉族民间服饰的传承
昆明汉族服饰中最显现的特征之一就是妇女中包头的广泛使用,这几乎成为妇女们必不可少的装饰之一,显然,从这种头帕的款式及色彩、装饰手法上看,与江南水乡女子头饰有一
时间:20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