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搜索关健字: ,共有 1152 条记录
-
清末民初汉族妇女服饰概貌
衣冠,乃一代昭度。一代之兴,必有其衣冠之制。清入关后,满洲贵族统治者基于“首崇满洲”政治目标的初步实现,除要求本民族属员保持本族习俗外,又一再强制推行具有其自
时间:2013-06-15
-
服饰文化研究的意义
郭沫若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了解一个民族发展的脉络。明清时期是云南历史获得较大发展
时间:2013-06-15
-
撒尼人刺绣的锁梗绣和打籽绣
锁梗绣锁梗绣也叫双面链式针法。“它是一种绣面既有较强装饰性,又具有锁边功能的针法。可以单独做装饰条纹使用,也可以将线、绳、条带等含贴其中,形成较之底布更为
时间:2013-06-15
-
清末民初的衫、袄服饰
清朝初年,汉族女装承袭了宋明以来上衣下裳的传统形制,妇人上身着衫、袄、下身束裙。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中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衣袖的宽窄变化多端,这一点自汉代以来
时间:2013-06-15
-
撒尼人刺绣的插绣
插绣又称为镶针绣,即在需要绣线色彩逐渐过渡的时候,用两层、三层甚至是多层不同的色线相互穿插来刺绣。穿插的针法可以多样化,有平针、套针、镶针。用此绣法绣出的
时间:2013-06-15
-
与清末民初妇女服饰的比较相同之处
由于晚清社会风气的变化,从形制上看,昆明嵩明县的汉族服饰基本保留了清末汉族妇女着装上的普遍特征,服饰中呈现满汉交融、互相借鉴的互融风格。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和衣
时间:2013-06-15
-
撒尼人刺绣的运用
撒尼人把刺绣品运用到了与他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总结下来,刺绣的用途、种类可以归纳如下:一、服饰类用于平时穿的衣服、参加婚礼和葬礼时的服装和节假日穿的盛
时间:2013-06-15
-
昆明西山区团结镇白族彝族民族乡龙潭村民族概况
西山区团结镇彝族白族乡位于昆明西郊,与昆明主城、安宁市、富民县、禄丰县接壤,总人口 31250 人,居住着彝、白、苗、汉等 4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
时间:2013-06-15
-
撒尼人刺绣的功能
关于彝族服饰,己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因为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地域广阔,服饰因而多种多样、以彩纷呈。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不仅反映出彝族人民的聪
时间:2013-06-15
-
西山区汉族及少数民族妇女服饰总体概貌
致使民族服饰演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杂居地区的文化接触。文化接触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遇、接触、了解和影响,往往会造成彼此之间相互吸收文化因素或同化状况。昆明
时间:2013-06-15
-
昆明周边 “汉多夷少” 地区汉族传统服饰
服饰是一个族群的特殊标识。昆明周边的老汉族作为内地汉人“洪武开滇”的移民后裔,在昆明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民族众多的多元文化都市演绎着有别于周边少数民族
时间:2013-06-15
-
撒尼人刺绣的美化功能
撒尼人刺绣品不仅仅在外在方面起到以上作用,而且在内在的思想、情趣方面,也同样具有美化装饰的作用。撒尼人通常在衣服的大襟、项背、袖口、裤脚以及其它用品上,应用贴
时间:2013-06-15
-
丝绒圆领花边领褂
西山区妇女上衣外必罩件褂子,也叫罩衣,穿在衫或者毛衣外。褂子一般色彩靓丽、装饰的五彩斑斓,在领口、肩缘、襟边多刺绣、贴边或镶拼装饰了植物、动物以及几何图案
时间:2013-06-15
-
昆明中老年妇女服饰概貌
从当地居民的着装来看,立领窄身大襟衫是许多老人不可或缺的装束,这种衫子颜色多为湖蓝色,也有深蓝色。衫子的袖较宽松,长至腕上,为了劳作便利,穿时将袖挽起。在领和
时间:2013-06-15
-
少数民族的白族、彝族服饰
白族服饰的特征因地而异,基本风格为清丽明快,在形制上分为四、五类:大理型、碧江型、保山型、云龙型等。由于昆明市西山区白族与周边的彝族、汉族、苗族等杂居相处,因
时间:2013-06-15